1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黄钟毁弃: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 出处 战国·楚·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3钧天广乐: 指天上的音乐,仙乐。后形容优美雄壮的乐曲。 出处 《列子·周穆王》:“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4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出处 《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5南风不竞: 释义 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出处 《左传·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6一板三眼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7弦外之音: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处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8余音袅袅 :释义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9引商刻羽 :释义 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10顿挫抑扬:释义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出处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靖节·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出处: 唐·李咸中《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擂鼓鸣金: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 出处: 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锦瑟年华:比喻青春时代。 出处: 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笙磬同音 : 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出处: 《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室如悬磬 :屋里就象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出处: 《国语·鲁语上》:“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