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景的来源?

2025-05-21 21:11:5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后裔景差,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之一,与炎帝齐名。炎、黄二帝相传是同母异父兄弟。黄帝原姓公孙,因为长期居住在姬水一带的轩辕之丘,就改姓姬,号轩辕氏。以后因封国在有熊,又号有熊氏。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4500年以前,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带。 炎帝,相传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即神农氏,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长在姜水附近。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是渭河的支流。又传说炎帝陵在今陕西宝鸡,湖南酃县等地。 相传炎帝末年,道德衰败,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南方几个黎族的首领蚩尤带兵北进,一直攻到河北涿鹿的原野之上。黄帝率领部队与蚩尤在此展开了一场血战,最后将蚩尤军队包围起来,全部消灭,并活捉了蚩尤,在涿鹿把蚩尤杀掉了。 以后又经过了多次征战,黄帝在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七旗村)打败了炎帝,使炎帝势力退避到南方。从此,天下安定,黄帝被中原各部落尊推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又与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即中华民族的前身,于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黄帝活了一百十岁,死后葬在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每年的清明节,海内外的华人前往黄帝陵,祭祀自己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共有四个妃子,一共生有二十五个儿子,而得姓的儿子只有十四人。他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发明了养蚕缫丝、制作衣服。所以,嫘祖后来又被祀为“先蚕”(蚕神)。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其中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之孙生老童,老童生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都担任祝融这种火官之神,历史上又称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之后的季连(芈姓)一支,楚国诸姓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在其发展中芈姓形成了庞大的姓氏团体,约略有二百余种,楚公族三大姓之一的景氏就包括在内。 战国时期,楚国王室有六大公族姓氏,即屈氏、景氏、昭氏、怀氏、田氏、吴氏,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景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 景差,是楚国贵族,为著名辞赋家,与屈原齐名,著有楚辞《大招》传世。景差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景氏,成为最早的一批景氏族人。 景差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将楚国王族全部迁往中原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关中,豫西等中原地区。景氏族人在一千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这两地均在后来的晋阳郡地(今山西太原地区)。景氏后人多奉景差为得姓始祖。 明朝初年,山西的景氏族人由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之后分迁全国各地。 本书按: 景氏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黄帝一支,楚国,芈姓的后裔;另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齐景公的后裔。与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尚氏,源出姜姓。齐太公之后。 桓氏,源出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昭氏,源出芈姓。楚公族,以族为氏。《楚辞》云: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源出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能氏,源出芈姓。楚熊挚之后,避难改为能氏。 鬻氏,源出芈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后也。 班氏,源出芈姓。楚若敖生斗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为虎所乳,谓虎有斑纹,因以为氏。 翠氏,源出芈姓。楚将景翠之后。 苗氏,源出芈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的儿子字成虎,他的后世子孙取其“成”字为姓,亦称成氏。 建氏,源出芈姓。楚太子建之后。 屈氏,源出芈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任楚国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源出芈姓。周代楚国王族的后代。 查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 荆氏,源出芈姓。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 庄氏,源出芈姓。春秋时楚国君旅,死后谥号为“庄”,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 熊氏,源出芈姓。商朝末期鬻熊之后,楚国公族以芈为姓,国君以熊(能)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传至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东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姜杵臼去世,周敬王封赐其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 谥号,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精神荣誉的象征,故而王族贵胄的谥号也多成为其后裔子孙的姓氏。在齐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源起山东,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精吉集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蒙古族景吉济氏,亦称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以为姓者,满语为Ginggig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吉氏、济氏、金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满族中称姓氏为“哈拉”,称家族为“穆昆”。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他们的得姓途径和汉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居住地为氏,以部落名称为氏,还有帝王赐姓,沿用女真族旧姓,因分居、迁徙改姓等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满姓汉化,即指满族使用汉族姓。其中的随名姓之说,从这里可以寻找到满族中景氏的得因。随名姓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为子孙的姓氏,这与先秦汉族“以王父之字(或名)为氏”是一样的;再一个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为姓。由于满姓译成汉文长达好几字,称呼起来不方便,因此往往称名不称姓(族姓),因而在长期的习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个字为姓的做法(一般还记自己的族姓)。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锡氏,满语为Huhihala,世居辉发,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 ⑵.满族精格理氏,亦称景格里氏、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意为“洁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孙氏。 ⑶.满族精吉氏,亦称景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 ⑷.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靖氏。 在史籍《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回答2:

1是战国时期,楚国王室三大姓---屈,景,昭,之一,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2是景姓,是战国时齐国君主齐景公的后代,以王父名为姓,相传姓景。 二、郡望堂号 秦置晋阳县,属太原郡,现在山西太原市。 三、历代名人 景阳-一战国时楚将。齐、魏、韩三国攻燕,燕使太子求救于楚,楚王命景阳为将救燕。景阳不赴燕而迁攻魏之丘,取之以与宋,三国恐惧,乃罢兵,燕国得解围。景阳这种战略,被载于《战国策》。 景延广一一字航川。五代后晋陕州人。高祖时累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出帝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契丹数以责晋。延广对契丹使者说:“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其后契丹入寇,延广闭壁不肯出,寻出为河南尹,北骑奄至,延广顾其家,未能引决,被执。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杀,以身殉国。终年55岁。 景幼南——初名炎昭,改名昌极,字幼南。江苏泰州人。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哲学论文集》、《哲学新论》、《道德哲学新论》、《名理新探》。译有《柏拉图对话集选篇》、《温楷斯德文学评论之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