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史
有本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用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写的,上来就是一组公理公式,从中产生各种哲学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曾经硬着头皮看完一页,已经跟斯宾诺莎结了仇。同样的状况后来又在《纯粹理性批判》重演一遍。
罗素的西哲史,不少人评价个人色彩太重,在客观和全面性上都不及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但作者英式随笔的行文正合我意。康德说,每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都可以找到两个观点完全相反,而可能性完全相当的解释。洛克说,爱真理的一个确实的标志是“抱任何主张时不怀有超出这主张依据的证明所能保证的自信”,因此动辄说教的态度缺乏爱真理的精神,我们应该悲悯相互间的无知,在一切温和而正派的说服中去除这种无知——这些都是我可以啄木鸟般拼命点头表示认同的。
当罗素开始侃侃而谈,哲学开始卸下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从柏拉图,奥古斯汀,阿奎那到笛卡尔,逐渐牵起一条理性主义的长线。野心勃勃的哲人试图通过建立某个自圆其说的体系,来完美解释宇宙的终极奥秘。自从爬出神化世界的混沌,人类就在不停找寻那些答案。历史翻过一页页,一代代哲人前赴后继。他们理性、雄辩,有强大的逻辑,尽管有时也显得霸道偏颇……他们在一部哲学史里争辩直到世界末日,我在每天的车马劳顿中偶尔停下来消化他们思想的碎片,无非想给自己的生活捣腾一点意义出来。
生活几乎让人耗尽全力了。我对哲学史的好奇从一开始就带着功利色彩,想知道哲学家用来支撑其强大内心的各种逻辑是什么,兴许将来可以找到一种折衷的,作为抵挡生活的武器。阅读带来了许多兴奋和躁动,也带来超脱与平静。像每一个盲目追求阅读快感的入门读者,那些以箴言形式凝结在书中的智慧对我充满了吸引力。但它们有多容易获得,就有多容易失去;我总在得意忘形地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之后,发现它们又被现实以同样迅疾的速度带走……牢牢控制着我的,依然是各种恼人的欲望和惯性。
尽管如此,这种粗浅的哲学教育已经让我相信,连最卑微的生活也扎根于某种深邃博大的存在。在时空循环中每一个个体拥有的单个生命是单薄无力的,渴望无限却是人类灵魂深处最有力的羁绊。那种渴望偶尔会介入到人们日常的体验中来(尽管很少有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它的存在),这多少为我带来了一点希望,也许还会带来一些改变。……对普通人来说,哲学的全部价值,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已。
应该说,非常得感谢他,正是通过看他的哲学史,使我心中对于哲学发展的大的框架清晰了。他的哲学史比起我们国内一些人编的哲学史来说,可以说谈的是真正的哲学。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个要求纯净的东西,正如叔本华所说:哲学不是娼妇,而是处女,你想亲睐她,还还不一定亲睐你。但是我们国内的哲学家里面,在哲学史中加入了太多的错误的诠释,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诠释,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加入太多的这种非哲学的东西,而且还不断地强调这些垃圾,必然使哲学本身的智慧、哲学史本身的重大启示被蒙蔽。
因此,心中十分佩服罗素思维的清晰、条理、严谨。罗素不愧为数学家出身,对于哲学的研究也像对待科学一样认真,这表明在他思维、论证的精细。除此之外呢,他在书体现的对知识的怀疑精神以及对于哲学的公正的态度最令人佩服。对于任何一个哪怕是再伟大的哲学的观点,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常人的位置,从不忘记用常识去批判他们,对于哲学本身的理解,他永远站在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立场,不偏不倚。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想谈一谈我所理解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重大缺陷。这缺陷来自于罗素的哲学本身,即他的分析实证哲学。在他的哲学史里,他几乎否定了一切的情感派哲学家,第一个是卢梭,他认为是他开启了思想方面的罪恶的源头。接着,伟大的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相继被他否定。尤其是对于尼采,他简直是冷嘲热讽,更不乏人身攻击。他亲睐的只是理智派、经验派哲学家,如休谟、马克思。因此,初学哲学的人不能不提高警惕,时刻不忘带着批判地阅读。
这同时也给了一个启示,可以算是我读这本哲学史的另一个最重大的收获。就是说,既然如此伟大的罗素,都不明白情感的哲学,何况世人呢?难怪这个世界是个如此沉闷与压抑的世界。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为此而怪罪于作者,虽然本书有如此重大的缺陷,但这不是作者本身的居心不良,而是由他个人的哲学思想体系决定的,是没有办法的。而我前面所说的那几点优点就足以使他的哲学史成为最伟大的哲学史之一。
最后,我想摘录他对哲学说的一句经典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对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确定地生活。
我读过一遍,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联系了很多社会政治背景,我觉得这个角度不错,任何时代的哲学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它的时代特征。
罗素那个时代,哲学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逐渐发展成三个方向: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罗素本身是科学主义一派,所以对笛卡尔,莱布尼兹等人比较推崇,对人本主义的几个哲学家,比如叔本华、尼采就不屑一顾,甚至要揭他们的短,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他说叔本华表面正人君子,其实私生活放荡,说尼采憎恨女人:“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实际上每个哲学家或多少都有一些生活上的怪癖,但罗素偏要贬低叔本华、尼采,这点我就看不下去,我是比较喜欢人本主义的几个哲学家的。
现在还能读一读哲学史的人太少了,希望以后能经常交流~
《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