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田内矿石矿物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方解石、铁锰碳酸盐矿物中均可见有流体包裹体,其中以石英中的包裹体最为发育,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中次之,方解石中包裹体少见,而铁锰碳酸盐矿物内的包裹体偶见。矿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不包含熔融包裹体)形态为自形、半自形、椭圆形或他形等,呈群体沿生长面分布、随机分布或孤立存在,大小一般小于6μm×10μm,个别较大,可达8μm×20μm。
测试样品包括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含矿斑岩斑晶石英和含矿脉石英,少量的方解石脉。石英脉样品主要与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密切共生,且岩石以发育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为主要的蚀变特征,应为冷水坑银、铅、锌矿化成矿阶段的岩石样品,归属斑岩型成矿期铅锌硫化物阶段和银铅锌硫化物阶段。
在详细的显微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包裹体在室温下的主要相组成、充填度和均一温度将其分为六类(图版Ⅵ):①富液相包裹体(Ⅰ型);②富气相包裹体(Ⅱ型);③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Ⅲ型);④单相包裹体(Ⅳ型),其中包括纯液相或纯气相包裹体;⑤含CO2多相包裹体(Ⅴ型);⑥熔融包裹体(Ⅵ型)。
1)富液相包裹体(Ⅰ型):由气相和液相组成,以液相为主,热台上加热均一为液相。充填度60%~95%,大小为1~20μm,呈椭圆形、负晶形和他形等。此类包裹体是测试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量最多的包裹体类型,是透明矿物脉中的主体。
2)富气相包裹体(Ⅱ型):由气相和液相组成,以气相为主,热台上加热均一为气相(图版Ⅵ-a)。充填度在30%~70%之间,部分达10%,大小2~10μm,为椭圆形、他形或负晶形等。富气包裹体占流体包裹体总量的10%左右。
3)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Ⅲ型):由气相、液相和固相组成,均一方式为气相先消失石盐子矿后消失(图版Ⅵ-e)。子矿物种类比较简单,以立方体的石盐为主。充填度90%~95%,大小2~14μm。此类包裹体存在于石英斑晶中。
4)单相包裹体(Ⅳ型):包括纯液相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两种(图版Ⅵ-b,c)。纯液相包裹体较多地存在于石英脉中,大小1~20μm,多为他形或负晶形。纯气相包裹体存在于石英斑晶及石英脉中,大小2~10μm,多为椭圆形、他形或负晶形等,约占流体包裹体总量的3%。
5)含CO2多相包裹体(Ⅴ型):由盐水溶液相、液相CO2和气相CO2组成。充填度65%~80%,大小5~20μm。此类包裹体数量少,仅存在于部分石英脉中(图版Ⅵ-d)。
6)熔融包裹体(Ⅵ型):由硅酸盐固相和气相组成,硅酸盐相以玻璃质为主,归属于玻璃质熔融包裹体类型(图版Ⅵ-f)。此类包裹体较大,一般大小为10~50μm;气泡普遍较大,气相体积占20%~60%,多呈负晶形,个别呈不规则形态,每个斑晶个数大概为5~20个,受后期热液破坏或溶蚀作用较弱的石英斑晶中数量较多。
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丰富,分布特征多呈群体分布或个体单独存在。斑晶中包含所有包裹体类型,富含子矿物包裹体,熔体包裹体和纯气相包裹体,具有典型岩浆流体特征。矿化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发育,分布特征多呈群体分布,富含富液相、纯液相、含CO2多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与富气相或纯气相包裹体成群分布在同一视域内,具有沸腾作用的特点;纯净石英脉和方解石脉中流体包裹体不发育,以个体形式存在,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