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2025-05-20 06:47: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分东中西三大地带;环境主要为南北差异,自然生态是东部(平均)好于西部(平均),局部有异常,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自然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人均资源总量是西多东少、南北边多中部少的围椅状;对人口的吸引力基本与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成正相关,都大致呈“回字型”的双环状分布,但也表现出当代人口迁移的价值偏向。具体描述如下: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正如我们所体会以及众多学者 所论证的那样:二者都明显地表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高、中部其次、西部低水平的地带性发展不平衡。而且总体上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区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尽管在每个地带内部也存在差异。但是,社会发展分布特征并不完全吻合于经济发展:黑龙江、吉林、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陕西、甘肃的社会发展程度高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而浙江、福建、广西、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低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这与UNDP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评价社会发展时所得的结论是一样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区域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标志,人均资源拥有量是表明一个国家人口与资源矛盾状况的重要指标。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海洋资源都在东部;矿产资源主要在中西部;水资源有80%在南方;耕地有60%在北方(长江以北);人均农业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北边(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南边(广西、广东、福建)最好;生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则是各地都有,品种不一。人均自然资源总量的分布是西多东少、南北边多中部少的围椅状。特别是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旅游资源日益重要。由于旅游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从1995年和1996年接待旅游人数和收入来看各省市区的旅游资源条件:东部地区最好,西部其次,中部最差。资源子系统几乎就是“受之于天”,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使资源外延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自然资源的先天地位才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