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2025-05-19 12:25:4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派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指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指出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

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后,公开宣布以“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建设共和政体”和“土地国有”为“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民族理论分析中国的满汉民族关系,指出满族对汉族实行高压的不合理性和汉民族起来反抗的正义性;呼唤人民大众与封建君权浴血奋战,争得民权,走向共和。

用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民报》,迅速占有了进步舆论的中心领导地位,大受海内外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惊惧于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向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发难,阻遏革命思想的传播。对于改良派的进攻,革命派予以有力的回击。因此,革命与改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对立更加尖锐。

1905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的论战达到了高潮。特别是,1906年4月18日,《民报》第3号以号外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

这次论战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仅见的。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主要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两派在新加波、檀香山、旧金山、香港等地的报纸也都投入了这场斗争。

论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方法、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围绕“三民主义”进行的,即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政治革命的目标应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以及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应当改革等三大问题。 

这场激动人心的大辩论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论争的实质是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是颠覆还是保留现有政权的争论吸引了绝大部分的注意力。

当时虽然大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民主共和的内容,但通过论战,反满——革命——建立共和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同一链条上紧密相联的几个环节,极大地推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革命派和改良派在论战中存在着原则分歧,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两派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都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两派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政体,但又都对反封建的艰巨性缺乏认识,改良派只想有个“国会”,革命派则再加一个“民选总统”,以为这些就是民主建政的全部。

尽管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弱点,但他们以高昂的革命精神,决心通过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