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特征

2025-05-19 19:18: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中国大陆受到NE向强烈挤压(印度板块向北强烈俯冲,西隆突出体对中国东部产生的压应力),合肥盆地构造应力场又发生了一次改变,由南北向压应力为主转变为北东向的挤压为主,同时郯庐断裂由左行转变为右行。盆地在南北向拉张的机制下,改造了燕山期形成的古近系沉积盆地,使戚家桥-花子岗盆地、炉桥-定远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而展布。NNE、NE向断裂为右行剪切,NWW、NW断裂为左行剪切。由于NNE、NE向断裂水平扭动方向,与西隆突出体向NE向推挤在东部大陆上产生的扭动方向一致,而且平行于西太平洋侧向应变空间,因而更为发育。喜马拉雅期的共轭节理为北西西和北东东方向。其锐夹角平分线呈近东西方向,即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为近南北方向,节理间距中等,壁距小,没有充填物,连续性极好。在淮南地区发育有最新的东西向追踪张节理,连续性中等,壁距0.2~3cm,大多为方解石脉充填,其时代应为燕山期。这种构造应力场的形成,是由于郯庐断裂由左行转变为右行而形成的。盆地在南北向拉张的机制下,改造了燕山期形成的古近系沉积盆地,使戚家桥-花子岗盆地、炉桥-定远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而展布(张鹏,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