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八里庄以纺织业著名。解放后,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八里庄地区被确立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区,占地138万平方米。1954年、1955年、1957年,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三个新兴的现代大型纺织厂相继投产,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1956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院,化纤机械厂建成。1958年北京印染厂建厂,1960年投产。以后又有棉印公司、纺织供销公司、纺织机械总厂、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职工大学等30余家纺织系统单位陆续落成。同时,大面积的职工宿舍楼群拔地而起,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北京纺织城”。纺织业成为了20世纪中叶,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在全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
当时,京棉二厂生产“铜亭”牌纯棉精梳纱、“花蕾”牌细纺和京棉一厂生产的高级府绸共获国优产品称号。“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一系列纺织产品走在了国际纺织制造业的前沿。北京印染厂的“大竹叶”涤棉宽幅印花窗帘布掀起了一轮轮抢购风潮。京棉二厂,建厂40年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了全国棉纺行业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八里庄的纺织业非常重视。195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京棉一厂。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机械厅观看了京棉一厂细纱车间工人刘惠英操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纺织业开始了纵深的产业调整。北京棉纺织业按照北京工业布局的新规划,开始逐渐淡出了城区。京棉一、二、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新的厂房在顺义落户。八里庄规划建立新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