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得分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进行阅读练习。由于学生时间有限,如何能更高效地阅读名家经典,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呢?答案就是阅读课文。可别小瞧了我们的课文,它们都是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难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水平,特别适合用来做阅读练习。但有同学问,老师基本都会讲解课文,我阅读它是否有必要呢?事实上,在老师讲解前,我们就应该提前认真阅读,把课文当做阅读练习,之后再听老师讲解,就会有更大程度的提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把课文当做阅读练习,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学着阅读题的出题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一段文字中四个句子,次序先后能颠倒吗?又如,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语能去掉吗?能换成其它词语吗?再如,这个段落去掉行吗?如此等等。在自读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提出质问,这是第一步。常用的问法有如下几种:
一、总体性设疑
总体性设疑当在阅读课文之初提出,意在了解课文的全貌,究竟写了些什么。
例如:读《雨中登泰山》,就可提出如下问题:哪些人雨中登泰山?为什么要写在雨中登泰山?在雨中怎样登泰山?登了泰山哪些地方?然后带着这几个疑点去读书。书读完之后,一定会有较深的印象,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定会有帮助。
二、思考性设疑
思考性设疑,一般在课文读完之后,为了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往往需要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就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之后,就会发现:《荷塘月色》以作者行踪为顺序,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
三、寻根性设疑
寻根性设疑,多在探寻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背景。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绿》,同出一个作者笔下,同写于一个时代,为何情调和色调迥异?《荷塘月色》虽写出了谈谈的喜悦,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感情低沉,情调隐曲、含蓄,色调素淡、朦胧;《绿》却透露出脉脉的温表,感情积极向上,生气勃勃,情调明朗奔放,色彩浓丽明亮。
这不同在于:《绿》写于1924年,那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作者身上激起的感情波涛还没有消失;而《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作者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一直处在彷徨、苦闷、烦躁、愤懑之中。他为了寻求解脱,追求美好的事物,憧憬理想的生活,写了《荷塘月色》。然而由于他的心情所限,又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所以在《荷塘月色》中尽管得到了淡淡的喜悦,然而始终摆脱不了淡淡的哀愁。
四、赏析性设疑
对某些名篇佳作进行欣赏、品评,分析它妙在何处,巧在哪里,从而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其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
例如:朱自清对《绿》中的“绿”的描写,读起来为什么那么有吸引力?带着这个疑问去钻研文章,便会发现:作者写“绿”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且融情于景,倾爱于“绿”,使情景交融,使感情得到了净化,使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景物显得更加妩媚多情,使梅雨潭的“绿”更加令人喜爱。
编辑: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