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没有考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可以出仕为官,差不多能做到八品、九品的小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能做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
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了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即省试),应试者称秀才,中试者称为举人;再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其次为三甲,同进士出身。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二、唐朝科举制度完善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废除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只允许按照规定的观点答。清朝末年,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在录取率上面就决定了举人和进士有着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社会地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且在50岁左右的时候考取进士也能够算得上是十分年轻。对于举人而言,当官方面一般都是乡县级别的,但是进士就不一样了,升官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等级也很高。
秀才去参加乡试,考中之后就成为了举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可以当一些低层次的官员,举人参加乡试,考中成为进士,赢得科举胜利,可以可以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定品级的文官
举人只是地方的排名,进士才是全国的比较,两者的水平相差很大。举人做官只能等待官位空缺后去补位,而进士考中之后可以直接做官。
举人一般在外地做官,而进士就可以做京官,进士做的是品级很高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