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域环境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理论实践经验的缺乏,各地中小学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的建设,缩小城乡之间数字化差距,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1 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担当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然而大多数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受传统观念和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够深入,他们更是很少去关心这门课程的发展状况,致使很多学校虽然购买有昂贵的教学设备,但这些设备仅仅是作为一种豪华的装饰摆在教室里而已,大多数农村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不熟悉,甚至不懂。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语文、数学等主科上,对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敷衍了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小学生对新知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学生喜欢教师用课件讲授,用幻灯、投影、电视等手段创设不同情境结合上课,学生对教师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口授”上课总体上不喜欢。甚至有些信息技术课的老师把信息技术课当作学生的游戏殿堂。
2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水平
近几年,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逐渐得到重视,教学设施也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也开始安装电脑,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接触电脑。在学校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然而这种喜爱却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等方面。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好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
3 针对教学现状的改善方法
3.1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目前的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有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并非出身于信息技术专业,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就需要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对他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此外,现在许多师范院校开设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他们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想师资来源,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教师队伍的基础。将他们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机整合起来,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3.2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学对象及环境,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课件、Flash课件、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结合来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还可以利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技术,建立班集体的网站,讨论群组等让学生家长也共同参与进来,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3 注重应用教学,培养信息素养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习新知识,不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学习不到新知识,还会让他们产生对这一课的厌学情绪,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取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就要放手让孩子们实际操作。多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兼顾了长远发展和先进性。
现有教材大都注重基础教学,应用教学方面较弱,要做好应用教学须有好的课堂设计,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到环境信息设施情况,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电脑绘画等。
依据教参,深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