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作文的写作兴趣

2025-05-20 17:59: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长期以来,初中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他们讨厌写作文,怕上作文课。为了彻底改变学生这种现状,在多年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对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 确定题眼,熟练审题,调动兴趣
  教师要运用“确定题眼,熟练审题”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审题,务必要体现一个“准”字;否则,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故审题时抓住题眼非常重要,可作一些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审题定眼的能力。如《我和老师》题眼在“和",《他也是一位老师》题眼在“也”,如不认真审题,就极容易写成《我的老师》、《他就是一位老师》,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教师还可以多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积极充分地参与,通过讨论,加强感悟。有一些题目比较简洁、精练,教师如加以指导,然后强化训练,会降低难度,起到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如《尝试》可以补充成《××尝试××》,题意就显山露水了。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归纳总结,基本上能达到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
  二 指导技法,创新改造,增强兴趣
  1.审衡对照法
  即运用常用写作手法,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去审衡对照自己的作文内容有哪些方面的偏差和不足。如在记叙以前我校一位教师给一个特困学生理发的事,有的学生这样写:“老师拿起电剪,一口气为这个学生理完了发。”经笔者指导后学生写成:“老师右手拿起电剪,左手拿着一把梳子,先用梳子把这位同学的头发理直,然后跨开双脚,蹲下身子,左手的梳子把头发往下压,右手的电剪顺势往上剪,从这位同学的右边的头发绕过后脑一直剪到左边。”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一段理发的文句虽然写得比较细腻完整,但从描写的角度来审衡,写得还不够好。经过与学生讨论后写成:“当老师左手的梳子轻轻地理着这位同学的头发,梳齿自然地划到他的头皮,他起初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渐渐地感到有一股暖流涌进了他的胸膛,像充满爱的血液缓缓地淌入了他的血管中,如春风吹拂他的心田。陶醉了,他的感情控制不住了,热泪夺眶而出。”这样的描写,就把教师对学生的爱,换成了学生对老师的情,收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2.修辞探研法
  写作文的时候,老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怎样去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增强兴趣呢?
  第一,摘录课文的名句名言,体会作用。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使静物动感化,描绘出北国一派蓬勃生气的景象,寓意非常深刻。笔者每学期都挤出两课节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二,指出生活现象,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结合作文训练进行专题讨论,引导运用修辞手法。如学生早读课场景是学校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通的片断,对一般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话可写。经引导讨论,有的同学就写成:同学们早上读书的声音就像出闸的洪水,震耳欲聋;就像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就像惊涛拍岸,气象万千。学生写得有些夸张,但能够运用这些语词,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3.民间语言改造法
  民间语言,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给它们披上美丽的外衣,略加点缀,便会使其更加华丽多彩、楚楚动人。一次在写一篇记叙一个在西部当教师的大学生放弃家长安排下海经商发财的机会,而独自默默无闻在祖国西部当一名乡村教师的故事时。我设计了下海的概念和骑海马夺宝的情景让学生思考,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有人下海去干什么?”学生回答:“赚钱,发财。”“《海底世界》告诉我们海底有什么?”学生回答:“有宝藏。”我同时告诉学生骑海马去海里会有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有时候很危险。”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尽管有的人下了商海,捞取了海底宝藏,成了百万富翁;尽管有的人跨上海马,过了大海,成了神仙;尽管有的人淌过了险滩,完成了远航,但这位大学生深深爱着祖国西部的这片贫脊的土地,深深爱着对他充满希望的学生,深深爱着乡村教师的职业。采取这样的方法,就增强了学生改造语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 充实内容,丰富形式,激活兴趣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益,如果我们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苦思冥想,不去体会和感受生活,肯定写不出好文章,学生也会失去写作的兴趣。为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各种活动: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如看城市新貌;家乡变化;参观中夏故居、瞻仰中夏铜像、湘南暴动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圣地,缅怀烈士们的光辉业绩……在组织参观活动时,还安排学生进行现场讨论,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对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2.抓好学生的作文讲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讲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典型发言式:即有意让在实践活动中作文有进步的同学介绍自己认为比较好的部分,然后请有关同学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学生的成功之处,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并不难,只要自己平时仔细观察;二是对比讨论式:即通过对比两份以上的学生作文,澄清对某一项写作知识的模糊认识,讨论后提出自己正确的写作方法。教师评议要注意把握分寸,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挫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三是分组研讨式:通过分组讨论,选出学生组别中的优秀文章,分析其精粹部分,组长进行点评,对学生的优秀部分教师进行表扬,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回答2:

写作的过程是动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述,是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可是许多学生在作文时感到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东西可写”,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情感和写作热情。教师应给学生多创设可供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抓住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等让学生自由写作,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写作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一、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直观具体的事物、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引起注意,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情趣。这就为作文训练搭了梯子。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观察对象,再加以适时的引导让他们动脑、动情,把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体验。学生写作的知识、技能还不够丰富,所以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注意积累。如课堂上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学会记录老师讲解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能体现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板书设计等,并随机作一些课堂小练笔。课外准备一本摘抄本,让学生随机摘录好词好句,遇到有较深刻印象的事用较简短的话记录下来,这样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知识、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有写作方法可学、有生活内容可写、有好词好句可用,促进了兴趣的培养。
二、是让学生有成功感。我们知道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片作文后,都希望从老师那儿了解到作文的结果,得到鼓励。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及时地把信息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从词、句、段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优点,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每一次习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一方面促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促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强化。
总之,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