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为迎接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国,首届由渣打银行赞助的香港马拉松举办。由上水跨越落马洲至深圳,故亦称“渣打港深马拉松”,共有超过1000人参加。
1998年,则在当时刚落成的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及青马大桥举行。共有约6000名参加者参加。
1999年,赛事首次移施至市区中心举行。于香港岛的中环金融中心作起点,并以九龙深水埗运动场为终点。共吸引逾7000名跑手参与 。
2000年,当年赛道的特色以著名的维多利亚港为起步点的背景。参赛者从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出发,,并再以深水埗运动场为终点。赛事首次安排三项不同距离的赛事,包括马拉松、半马拉松及十公里赛。
2001年,参赛人数首次超过1万人。赛事在九龙尖沙咀弥敦道起步,经过西九龙公路、长青隧道,在青马大桥及汀九桥折返经西区海底隧道。终点则在湾仔金紫荆广场。
2005年,渣打集团并赞助首届“全球最强之战”,将渣打全球4个马拉松联为一个大型的马拉松比赛。
2006年,共有接近4万人参加。2月12日比赛当日,有2名参赛者晕倒,情况危殆,其中一人延至2月14日清晨3时许不治,另有4800多人抽筋,22人身体不适送院。马拉松比赛全程马拉松冠军由肯尼亚的博尔取得,时间是2小时14分18秒,女子组冠军则由埃塞俄比亚的图恩以2小时35分15秒获得,中国戴艳艳获得第4名,未能卫冕。
2007年,赛会汲取去年的教训安排急救等,乃有破记录的6249人不适或受伤,占参加人数16.7%,35人需送院,其中一名年轻有经验男跑手疑因中暑情况危殆。
2008年马拉松的十公里项目与马拉松、半马拉松分开赛道,在东区走廊举行,终点设在维多利亚公园。而马拉松、半马拉松首次延伸至铜锣湾闹市,终点也改设在维园。不少参赛者认为,东区走廊的赛道较以往途经西隧好。而精英运动员都认为,改在维园冲线有助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