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形状,颜色,动态,特点写下来

2025-05-23 03:54: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昆虫纲的一目。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外形:蜻蜓,体长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蜻蜓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蜻蜓的种类
1.碧伟蜓 体形较大,身体绿色,雄虫腹长5.4厘米,后翅长5.2厘米,下唇黄色,上唇赤黄,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和额为黄色,前额上缘有一较宽的横纹,上额前缘有淡蓝色横蚊。
其头部中央突起,顶端色淡,前方有一黑色横蚊,后头黄色,侧缘黑色,合胸黄绿色,被黄色细毛,背无斑纹,合胸脊黄色及有褐色上缘,翅前缘脉和翅痣黄褐色。
此蜻蜓腹部1.2节膨大,第一节绿色。第2节基部绿色,后端褐色,均有褐斑或条纹。第3节褐色,两侧有淡色宽纵带。第四节至第八节背面黑色,侧面褐色,第9.10节是褐色,有淡色斑。雌虫体形、颜色与雄虫相似,色泽较浅些。
碧伟蜓性格凶猛,飞行能力强,速度快,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返飞翔捕食飞行的小虫。
该蜓种主要分布与北京、河北、江苏、四川、福建、云南、新疆、西藏,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2.黄蜓 黄蜓是一种体形中等、分布较广,数量繁多的蜓种,也是人们最常见最熟识的一种蜻蜓。
该蜓种总体赤黄色,雄虫腹长3.2厘米,后翅长4厘米;雌虫腹长3.1厘米,后翅长4厘米。下唇中叶黑色,侧叶黑褐色。上唇赤黄色,前缘黑色,前后唇基及额黄色略带齿色,有短毛。
其头顶为1个下黑上黄的大突起,其前方有一黑色横条纹,后头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侧面黄褐色,有黑色条纹,第1、3条纹仅上下端明显,第2条纹缺,翅上的翅痣为赤黄色,后翅臂呈淡黄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黄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黄色,有黑褐色斑。
黄蜓的稚虫(水虿)比碧伟蜓稚虫要小一些,在水中也不如碧伟蜓水虿那么凶猛。
此蜻蜓主要分布于河北、浙江、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一些分布。
3.豆娘 豆娘是极为常见的一类小蜻蜓的总称。它身体狭长,颜色鲜艳犹如碧玉,包括的品种极繁,有一两百种之多,它在蜻蜓中属于“忽”类。
它的特点是身体细小,头呈横形,左右两只复眼相距很远,突出在左右两旁,翅膀的基部很狭窄。

回答2:

蜻蜓,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节肢动物门。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
颜色多为灰色或者红色。
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 蜻蜓点水
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蜻蜓的卵是黄色的。
特点: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贵州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市自治区
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自治区。
蜻蜓共15大科,约有5000余种,在中国约300余种,最常见的蜻蜓有多种:例如碧伟蜓、黄蜻和长叶异痣蟌,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蜻蜓、中型蜻蜓和豆娘。
许多蜻蜓科拥有与学名相关的描述性俗名,包括鹰眼(Aeshnidae科)、瓣尾(Petaluridae科)、棍尾(Gomphidae科)等例子.其他与分类学和事实无关的众多名称传统上一直用于蜻蜓,例如叮马蜻蜓。在美国南方,蜻蜓亦称为「蛇医」,因为人们迷信,蜻蜓能让生病的蛇恢复健康。「魔鬼补衣针」一词源自蜻蜓会缝住儿童眼睛、耳朵、嘴巴的迷信——特别是行为不检的儿童。事实上,蜻蜓对人是没有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