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包括音乐。《金陵十三钗》引起观影热潮,片中插曲根据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原曲“侉侉调”改编的《秦淮景》感染了无数影迷和音乐爱好者。可以想见,这首用方言演唱的歌曲必将会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又一经典。
在网上,我看到有很多人在谈论这首曲子,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在争论,演唱这首曲子所用的方言,究竟是苏州话呢还是无锡话,或者南京话?也有很多人问我,《秦淮景》算不算是苏州评弹?有趣的是,其中还有二位朋友是苏州人。
评弹是我国传统曲艺的一种,又分评话和弹词。评话只说不唱,弹词有说有唱。用苏州话说唱的评弹叫苏州评弹。用扬州话说唱的叫扬州评弹,用南京话说唱的,叫南京白局。《秦淮景》用的是苏州评弹的咬字和发音方式,但须说明的是,苏州评弹的咬字发音,和我们平时在街头听到的苏州话发音是有点区别的,前者“文读”较多,“官话音”要重一些。无锡话和苏州话相近,都属吴语方言,所以,有人觉得《秦淮景》是无锡话也就不足不为奇了。苏州无锡南京同处江南,但南京话却属于北方官话,性质不一样。有人质疑《金陵十三钗》全片用的都是南京话,为何《秦淮景》却独要用苏州话演唱?这并不难解释,因为当年确有这样的风气,高级一点的妓女都以能说苏州话会哼唱几句吴歌小曲为时髦。更何况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也不一定都是南京本地人,历史上有名的“秦淮八艳”,就有多个本是说吴语的女子。
那么,《秦淮景》究竟算不算评弹(弹词)音乐呢?我认为不算,它只是一首包含了较多评弹音乐元素的歌曲,我们可以称之为“评歌”,但不是评弹。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首曲子在电影里,看不出和评弹有任何关系,而且也没有任何剧情能说明,十三钗们不仅是妓女,还是评弹艺人或者票友。这和《色-戒》不同,《色-戒》里确有评弹表演,那些汉奸太太们去茶馆,就是为了去听评弹的。
我们都知道,评弹和电影一样,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讲故事的,故事是核心,只是讲故事的方法有所不同,评弹有评弹的“讲法”,电影有电影的“讲法”,一个属于传统舞台艺术,一个属于现代视听艺术,各有各的特点。无论是评弹音乐还是电影音乐,都不是独立的音乐,都是为“讲故事”服务的。离开了电影的音乐不是电影音乐,同样,离开了评弹表演的音乐也不能叫评弹。即便某首曲子是评弹界公认的经典开篇或者选段,当它不再服务于剧情的时候,它就是一首歌,一首有评弹演员演唱的歌。
相反,一段音乐,如果能服务于评弹的故事,我认为,即便这段音乐不是按照评弹界传统的流派唱腔曲调创作和演唱的,也应该算作是评弹音乐。
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历来优秀的评弹艺人,在继承评弹传统音乐的同时,都会借鉴、吸收其他门类的音乐,服务于自己的说表,如徐云志先生的徐调对江南俗曲的吸收,张鉴庭的张调对京剧的借鉴,等等。我们甚至还可以从邢晏芝先生的唱腔里听出一些流行音乐的味道来。
关键还是在于,是否了解评弹作为一门艺术,它区别与其他艺术,最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同样是曲艺,周立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成功并是因为他表演传统滑稽剧目演了有多好,师傅是谁,哪个流派,是否正宗,而是他可能确实明白了上海滑稽的精髓——也有可能是误打误撞,并予以了发扬。他说他是“海派清口”,新创立的,但敢说不是上海滑稽吗?
我也曾和一些评弹艺人讨论过,《秦淮景》究竟算不算评弹?有说是,有说不是。但无论是不是,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去考虑,而是纠缠于《秦淮景》里的那些评弹元素,是否像他们经常演唱的那些曲子(开篇或者选曲),如,咬字发音,曲牌曲调,句式结构,器乐,等等。如此,是不会得出正确结果的,甚至还会钻进牛角尖。因为前面说了,评弹的音乐是为叙事服务的,其风格和形式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死的,非要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但我还是希望作为“评歌”的《秦淮景》,因为其浓郁的评弹味道,而带动更多的人来关注、喜欢评弹这一门说唱艺术,就像五十年代那首余红仙演唱的根据毛词改编的“评弹神曲”《蝶恋花-答李淑一》。
-------------
附:1、由锡剧演员演唱的根据“侉侉调”改编的《无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