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全文和赏析有谁知道?

写作文要用的,资料?
2025-05-18 08:36: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兰亭序》是一个神话。它一问世就光彩照人,一亮相即倾国倾城,一消失则更不可思议了,它竟历经千百年沧桑流传到了今天。
《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王乘着酒兴,展蚕茧纸,提鼠须笔,犹如神助,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鼾睡。醒后再看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但比之原作,终莫能及。”
《兰亭序》流传于一个离奇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兰亭序》,访得王氏后人藏有真迹,便不顾帝王之尊,派人将其蒙骗到手,然后令当朝的大书法家们临摹成副本,分赠诸皇子和近臣以为永宝。《兰亭序》真迹在陪伴了唐太宗终生后,又被他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现存的临摹本以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为最好。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作者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序》的意境高远深奥。作者在以轻松的语言描绘过景色之后,语气渐转深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行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此后话锋再转:“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此句是该文后半段的点睛之笔,再往后的文字则是此句的展开。自古以来,人们对这段文字的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它反映出王羲之受佛教影响,有厌世思想,也有人认为此段与前文风格不一,怀疑不是王羲之写的。笔者则认为,《兰亭序》通篇的中心思想是以一贯之的。前文状物,后文抒怀,互为铺垫,互为补充,其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正是由于他看到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以才“列叙时人,録其所述”,启迪人们珍惜短暂的生命,热爱美好的生活,保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兰亭序》意境的高远深奥之所在。
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就行书而言,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价值最高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此外,《兰亭序》还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相轻”,但从《兰亭序》的诞生看,四十一位文豪聚集一起饮酒作诗,而且公推王羲之作序,足以证明当时的文人是相重的。又如从《兰亭序》流传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唐太宗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再如从《兰亭序》的语言和意境上看,它对中国语言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另外从《兰亭序》中,我们还可得知晋代的丝织和制笔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等等。《兰亭序》不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原文全文: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