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战以来,各国在子弹研发制造领域普遍达成共识,将黄铜作为子弹外壳原料。黄铜的耐磨性、耐腐蚀性以及导热性、延展性不仅让子弹弹道运行十分稳定,也对枪支得到很好的保护。然而,即便黄铜子弹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中国却一直坚持使用钢制子弹。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黄铜储量稀缺,仅有0.3亿吨,另一方面,我国军队规模庞大,每年消耗子弹数量巨大。综合来说,出于国情特色与节省成本的因素,我军选择表面镀铜的钢制子弹,不仅同样达到军用需求,每年甚至还能节省高达9亿元的子弹制造成本。
众所周知,子弹是战争中最大的消耗品。有数据统计,仅仅是二战1939-1945年期间,德军就消耗210亿发子弹,苏联消耗170亿发子弹,美国消耗414发子弹(包括向同盟国输送支援的部分)。特别是随着半自动武器以及众多制式重机枪的问世,各国军队对于子弹的需求量都急速提升。尽管从技术层面来说,子弹生产线相对十分简单,不需要太尖端的核心技术,但在原材料方面却极为苛刻。近现代各国枪械设计师们经过无数次探索研究,最终确定了铜材料是制作子弹的最佳选择。
因为从枪械结构来看,枪管内部设计有螺旋状的膛线(也被称为"风车线")。可以说,膛线可以保证子弹发射后沿着稳定的弹道飞行,射击命中率的保障。一般来说,枪械普遍会采用材质坚硬且耐高温的金属,
可以让枪管寿命大大延长。但问题很快又出现了,这种金属材料制成的枪管,子弹在其内部运行会产生高温和剧烈摩擦,会让膛线造成严重磨损,进而影响到命中率和稳定性。基于此,达到性能平衡的铜制子弹成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的最好选择。因为铜和钢铁相比,硬度会更软一些,
而且耐高温与耐摩擦性能都更为出色。即便是一款枪口初速很高的步枪,子弹在射出后也不会对膛线造成损失,还能保持稳定的弹道轨迹。因此,各国军队开始全面用铜制子弹取代传统钢子弹,一直延续到今天。
和目前的世界潮流趋势相比,中国军队之所以依然选择钢制子弹,实际上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特色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矿藏种类丰富,但铜矿储量仅有0.3亿吨。一直以来,我国每年从国外都会进口大量的铜矿,
但除了军工业之外,铜矿在工农业生产各个领域都是重要的原材料。特别是近年来,全球铜矿价格开始逐年上涨,基本保持在45000元/吨-46000元/吨左右。
根据此前外媒的报道,中国每年子弹的生产量达到了20亿发,而中国军队子弹的储备量更是达到惊人的300多亿发。很显然,对于规模庞大的解放军而言,很难将仅有的稀缺铜矿全面开采,并大量用作消耗量极大的子弹。
而且我国的铜资源更加的稀缺,很大的一部分的黄铜都是依靠进口的,根本不够用。当时的国际环境还不容乐观,敌视我们的国家非常多,万一打起仗来进口不到铜了,没子弹用怎么办。而且铜制的子弹成本要高出钢很多。所以,我国的子弹就采用了钢来制造。
铜制子弹壳优于钢制子弹壳。因为铜的延展性比较好,发射药击发后铜制子弹壳易于膨胀,密封性强于钢制子弹壳,不易漏气,因而膛压更高,初速更快、射程更远。同时铜的硬度低于钢,退壳时与膛壁的摩擦更润滑顺畅。
,这种金属材料制成的枪管,子弹在其内部运行会产生高温和剧烈摩擦,会让膛线造成严重磨损
是弹头,而黄铜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延展性好...更耐腐蚀,更加能够提高子弹的精准度和增加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