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