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团有:
1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2 戏志才,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被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曹操十分器重他。戏志才不幸早卒,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他死后,曹操询问荀彧谁可代替他,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3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4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5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荀彧之侄,被曹操称为“谋主”。官至尚书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谥为敬侯。
6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7 徐庶,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武将有:
1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的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官至大将军,高安乡侯。谥号忠侯。
2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族弟。征西将军,假节,博昌亭侯,谥曰愍侯。
3 张郃(?-231)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渡之战时,本为袁绍部将的张郃投降了曹操,并在曹操帐下多立功勋,于曹魏建立后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多次抵御蜀汉诸葛亮的进攻,于公元231年在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伏射死。谥曰壮侯。
4 许褚,字仲康,汉族,谯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自曹操平定淮、汝一带时开始跟随曹操,对曹操忠心耿耿,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因为他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痴”的绰号。
5 典韦(?-197),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建安二年(197),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6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官至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谥曰壮侯。有一子庞会。
7 于禁(?-221)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8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区大夫庄)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在合肥郊外逍遥津率领八百勇士大败孙权十万大军,且差点活捉孙权,创造了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著名战例,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名扬天下,吴国的孩童哭声不止,其母亲说:“张辽来了”,孩童就不敢再哭了。张辽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后人将他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
9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据《三国志》和裴注的记载,粗略统计,曹操的智囊团有87人,其中骨干谋士8人。曹操的智囊团在官渡之战前夕已逐渐形成,骨干谋士都在这一阶段投效了曹操。公元191年曹操为东郡太守,荀或来归;公元192年曹操兵临兖州,程昱接受征辟。曹操出征,荀或、程昱二人留守。公元196年荀攸、钟繇、董昭、郭嘉从操。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前夕,刘晔、贾诩从操。以上8人是曹操的骨干谋士团。此外,华歆、王朗、蒋济、毛玠、陈群、赵俨、司马朗等重要谋士也在这一阶段投效曹操。官渡之战后随着曹操事业的发展,智囊团不断扩大,成为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
曹操是怎样把这些人才聚集起来的?大略言之有五个方面:
一、征辟。这时两汉选举的正常途径。
二、投效。荀或、郭嘉、桓阶、贾诩等人的投效最具典型意义。荀、郭两位大才都是从鼎盛的袁绍营垒中投过来的,桓阶说长沙太守张羡反对刘表,贾诩说张绣投曹操,都是在官渡之战相持而袁强曹弱之时,他们深邃的洞察力远远高于时人之上。
三、推荐。荀或知人,他对于曹操智囊团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荀或前后所举,“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郎、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或所荐还有戏志才、郭嘉、杜畿,皆一代风流。
四、纳降。以许攸、陈琳、牵招为代表。
五、强征。如司马懿、阮瑀。
智囊团的治政作用:
一.劝曹操迎献帝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192年,毛玠最先向曹操提出宜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当时天子远在长安,还提不到议事日程。公元196年,天子还洛阳,曹操让群僚讨论,荀或坚定地主张迎献帝都许。曹操采纳此计,从此占领了政治的制高点,得了全局的优势,处处主动。
二.广收名士以临州镇。曹操初临兖州,因言议杀名士边让,激起了陈宫、张邈之叛,险些使船翻了个底朝天。曹操吸取教训,为司空、丞相后以崔琰、毛玠、何夔、徐奕、鲍勋、陈群等名士为东西曹掾,典选举,所举皆清正之士,网罗了大批名士为掾属。名士累世为地方望族,振臂一呼,士民景从。曹操派出智囊名士出宰州郡,入为公卿,利用他们的声望和才干稳定纷乱的政治局势。《何夔传》裴注引《魏书》曰:“自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太祖以陈群为酇令,夔为城父令,诸县皆用名士以镇抚之,其后吏民稍定。”
智囊团的经济方略:
提出了“修耕植、兴屯田、储军资,深固根本,以成霸王之业”的经济方略。枣祗等人主持其事,以后刘馥在扬州屯田,卫顗在关中屯田,贾逵在豫州屯田,邓艾在淮南屯田,有军屯,有民屯,都取得了好成绩,解决了前线军粮。曹操以此“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智囊团的军事方略:
智囊团替曹操顺应形势制定战略方针,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战略。
第一阶段,官渡之战之前,荀或与郭嘉定计,先南后北,对抗袁绍。公元197年,袁绍与曹操书,“其辞悖漫”,曹操震怒,恨不得立即与袁绍决战。荀或、郭嘉认真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曹操四面皆强敌,若要攻克争天下的袁绍,宜先壮大自己。荀或提出了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兼并群雄的战略方针。钟繇镇抚关中,是为远交。郭嘉说:“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公元198年曹操攻破张绣,东灭吕布,公元199年又灭袁术,刘备起事徐州,郭嘉、程昱劝曹操迅速扑灭,然后全力对付袁绍。官渡之战以前,曹操四面临敌,但始终没有陷入两线作战,而是一个一个歼灭对手,显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的威力。
第二阶段,官渡之战以后,荀或、郭嘉画计,先扫河北而后南下。曹操和诸将欲乘官渡战胜之威,南击刘表,壮大力量。荀、郭都反对这一错误决策。荀或说:袁绍战败,应乘胜追击,如“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顿悟,复屯兵于河上,不停顿地进击,经过了七年的征战,平定了河朔,击败了乌丸,解除了南下的后顾之忧。曹操北征乌丸,诸将惧刘表遣刘备袭其后。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不敢重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第三阶段,赤壁战后。曹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转为防御,挑动吴、蜀内讧,坐收渔人之利。公元219年,孙权上书讨羽自效,董昭建议将孙权书信驰驿以弩射示羽,关羽战败,不加追击,存之以为孙权害。赵俨在襄阳亦劝曹仁不追。这一着很有效,吴蜀交恶。
智囊团临阵画计,使曹操多次避免了惨败,甚至覆灭的危机。最主要的有两次:第一次,公元194年荀或、程昱临阵应付陈宫、张邈的突变事件,替曹操保住了兖州甄城、范县、东阿三城。袁绍使人说操迁家居邺,袁曹连和,所谓“连和”不过是投靠的外交用语。程昱谏曹操岂可临事而惧,为“韩、彭之事”,打消了曹操连和的念头。第二次,公元200年荀或、荀攸、贾诩、以及阵前投归曹操的谋士许攸等共献奇策,赢得了袁曹战略决战的官渡大捷。此外,公元198年荀攸、郭嘉画计引泗、沂水灌城灭吕布的下邳之战;公元208年荀或画计南下荆州之战,公元211年贾诩画计离间马超、韩遂的渭水之战;公元215年刘哗画计灭张鲁的汉中之战等都显示了智囊团的重大作用。
曹操对智囊团的驾御及影响:
一、人尽其才。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人,他只是为了名誉把人才作摆设,“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曹操聚人是要用人之长,“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
二、诱以官禄。建安十二年大封功臣二十余人为列侯,同时又下分租令与诸将掾属及死事之孤,“庶以畴答众劳”。建安十三年南下荆州,论荆州服从之功,封侯十五人,功勋卓著的智囊受封后还不断增邑。史称 曹操赏罚分明,“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三、笼以权术。陈琳为绍草檄骂曹操,辱及三代,后被俘,曹操惜其才而用之。张绣在战场上杀其子曹昂,后绣投操,立功封侯。官渡之战许下群僚及郡县多与袁绍通书,曹操破绍得书,“皆焚之”,宣言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显得十分豁达。不过这都是表面现象,曹操的哲学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陈寿评他善于“矫情任算”,其所欲杀者,则“以法诛之”。《赵俨传》裴注引《魏书》载,曹操使人搜阅绍记室,发现阳安郡都尉李通没有与袁绍相通,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李通的结果,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前早已录了黑名单。崔琰之死、毛玠之叹都有人告密,说明曹操组织有特务网,暗中监视百官。曹操又以联姻的方式笼络智士,如以女安阳公主妻荀或子荀恽。
四、辟为掾属。此谋出于郭嘉。智囊团八十余人,出宰州郡,入为公卿,但身份都是曹操的掾属。智囊既为曹操掾属,则有主仆之分,他们不知有国家,但知有曹操。曹操通过广辟掾属和称公称王的手段,把丞相府组建成魏国的模拟机构,并把它凌驾在宫廷和百官之上。
五、威以刑杀。孔融以言论罪被灭族,崔琰以腹诽罪赐死,毛玠以牢骚而下狱。曹操驾驭智囊团的手段用今语可概括成一句话:胡萝卜加大棒。集聚曹魏的天下英才皆为曹氏家奴,凡表现了个人意志就遭杀戮,他们所建言的军国大计曹操需要的才能说,不想听的不敢说。刘哗本有奇谋善计,还要察言观色提出,曹操、曹丕不采用,他也不坚持。象程昱这样的老臣,也是战战兢兢,闭门谢客。智士为奴,聪明才智就不能完全发挥,智囊团潜在的能量受到很大的抑制。不愿为奴的诸葛亮、法正、张松、周瑜、鲁肃等不北走曹而奔走吴蜀,于是汉末人才三分而成鼎足之势。
许诸——魏武卫将军。太祖讨伐黄劭、何仪,褚生擒仪。典韦要人,褚欲与之争斗未果,为太祖赏识,收之用为护卫。官渡破袁绍后,因谋士许攸辱骂,怒而杀之。随同征战多年。褚素呆滞,征战英勇,人称“虎痴”,曾裸衣恶斗马超。后汉中之战护粮,因醉为张飞所败。为曹操征战各地,曹操死后不久许褚亦病逝。
张颌——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原是袁绍的河部将,在官渡战时成为曹操部下,后列为“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韩馥败,转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残局。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迫使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典韦——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世称“古之恶来”。在京剧中被画为黄脸。三国时曹魏猛将。擅使大双戟,为人壮猛任侠,曾为乡人刘氏报仇,杀人出市,人莫敢近。军中的牙门旗既长且大,人们都不能把它举起,而典韦竟以一手便将其执而竖起,人们都以他的奇力为异。初属张邈,后属夏侯惇。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时,典韦奋力勇战,为曹操所异,又因其人忠诚谨重,自此引典韦为近侍,迁为都尉,置之于左右。后曹操于宛城时,张绣先降而复反,急迫曹操本营;典韦守着大门,殊死恶斗,杀敌甚众,最终因敌人太多而战死。在这一战中,曹操的长子和侄子也都战死了。事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亲自祭奠,痛哭失声。他对众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虽实史并未记载此事,但是完全可以说明典韦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三国里面武艺最好的,力气最大的,最有冲劲的不是典韦,但最猛的却是他。先说曹操收他入会时的情景,夏侯惇形容他:逐虎过涧。就从这一点来看,三国里所有武将都不如。大家都知道,老虎是野兽,什么都不怕,就是一大群人去围杀,他也会奋力反攻。这个典韦居然将老虎追得满山跑,试问,能让老虎都害怕的逃跑,谁有这个本事?曹彰的“手格猛兽”比起这个“逐虎过涧”,可以说相差甚远。能让老虎害怕得逃跑的人,他的猛是发自骨子里的(比张飞的相貌凶狠更厉害)。然后宛城之战,典韦在大醉,身无片甲,并失去武器的情况下,奋力拿起腰刀杀敌,当手下全部战死,刀砍缺的情况下,提起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马军方退步兵又上,枪如苇列。最后典韦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走前门而入。分析上面,首先,典韦力气不比许诸小,可以提起两个军人当刀舞(不然无法解释击死者八九人),其次,死了半晌,无人敢过。当时张绣统领的是他叔叔张济死时留给他的部队(精锐的西凉军),居然让典韦吓得不敢走前面过(典韦死后),可见当时的士兵对典韦是多么畏惧。连姜维死后,士兵还一哄而上将其割碎生吃。从上面可以看出,典韦的“猛”,是连张飞都比不了的(张飞的猛是表面化)。而且典韦武艺高强,可以飞戟杀人,还百发百中。只是死得太早,出彩不多,不过宛城一战可以名留千古。这个不足论,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他是勇而忠,因护主而勇也,封神演义中哪吒很小就能杀龙.这个能信不?
张辽——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曹魏名将。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先为吕布部将,曾多番令曹军陷于苦战,其武勇连关羽亦甚称道。后吕布丧于白门楼,曹操经刘备、关羽劝说,待辽以上礼,张辽遂降为曹家将。从曹操以后,辽随军征讨,多有战功,曹操亦益待之如亲信;又从劝关羽降于曹操。赤壁战中,张辽亲载曹操脱难,并射伤东吴名将黄盖。赤壁战后,曹操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果引军入寇,张辽智激李典后三人一同出战,自率二千余骑打败敌军十万,威震逍遥津,名扬天下。后来张辽于黄初五年随曹丕征江东,为吴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到许昌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张辽。
夏候渊——夏侯渊是曹操同族兄弟,在曹操起兵时率众来投,从此随曹操南征北战。夏侯渊性格刚烈,十分勇敢,作战总是冲锋在前,先后参加官渡、赤壁、平马超、灭张鲁等战,战功卓著。后来,夏侯渊留守汉中,与刘备军交战,在定军山中蜀将法正之谋,为蜀将黄忠突袭斩杀。
夏候敦——魏大将军。夏侯婴之后、太祖从弟。少习枪棒,武艺过人。太祖起兵,惇率众来投,自此随之征战。太祖讨吕布,惇为布将曹性射其左目,惇拨矢啖睛,杀性,两军无不骇然。后惇常为先锋,杀敌破阵,冲锋在前,立功无数。太祖病笃,惇往见之,於宫门处遇鬼惊倒,自此染病。及文帝践祚,以惇为大将军。旋之,卒。文帝为之挂孝。
曹洪——曹洪,字子廉,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曹魏名将。随曹操追袭董卓荥阳时,曹军为董卓部将徐荣所败,曹操失马,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曹操免于厄难。后多随军征伐,讨黄巾、张邈、吕布、袁绍时,杀何曼、袁谭等,咸有功劳。后引军助夏侯渊、张郃镇守西线。曹洪性格急躁,马超袭关中时,洪与徐晃并为前部,却因禁不住挑衅而失关。然而后来搏战马超,再次救得曹操脱离险境。曹丕即位时,封为卫将军,进封野王侯,并与曹休掌典禁军。
曹仁——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并陶谦将吕由,克句阳,生获吕布将刘何,鸡落山之战战胜袁绍军,南郡魏吴之战战败逃跑,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魏蜀之战挡住了关羽的进攻,攻破邵。
徐晃——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原跟随杨奉,曾保护汉献帝东行,有功。后降于曹操,跟随曹操四处征战,于延津率兵击杀文丑,于官渡率兵截烧粮草,平马超时率先渡河,守汉中时大败蜀将陈式,多有战功。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徐晃率军长驱之入,一举击退蜀军,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赞扬。魏明帝时期,徐晃病逝。
李典——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吕曹交战期间,李乾因不肯降敌被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所杀,李典助堂弟李整杀敌报仇,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为离狐太守,中郎将,此后战役中李典多负责粮运后勤,直到任夏侯惇副将讨刘备后才逐渐调到前线作战。李典向来与张辽,乐进不和,但他却不会因私怨而耽误公事,还大败孙权,因此被封为破虏将军,都亭侯,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乐进——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三国时曹魏名将。最早投到曹操帐下,胆勇过人,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赤壁之战后,曹操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以当孙权。其时孙权入寇,双方对阵,乐进忽施突袭,一骑马一口刀,如一道电光,折贾华、宋谦之双戟,几乎擒得孙权。后来与吴将凌统鏖战,得曹休之助,本可取胜,却被吴将甘宁发箭所伤,退入军中调治伤势。
于禁——于禁,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早期随鲍信起兵讨黄巾,后来又一起归附曹操,被任为军司马。从此跟随曹操四处征战, 屡建功勋。 曹操征张绣失利, 大军溃散, 唯独于禁临危不乱, 且战且退. 路遇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于禁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于禁认为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对于禁坚毅沉稳的作风大加赞赏,封他为益寿亭侯。后来在败吕布,破袁绍等大小战役中,于禁等五良将都轮流任先锋和后拒,成为曹军将领中的骨干精英。曹操曾经因恼怒朱灵而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曹军中就是这样地令人畏惧。 官至左将军, 假节钺。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率军救援,汉水泛滥,七军被淹,于禁放弃抵抗而被俘, 关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庞德却不屈被杀。后来关羽被孙权所破,于禁获释而到了吴国,直到黄初二年才被送回魏国,那时他都已经须发皆白,面容憔悴,见了皇帝泪流满面。曹丕下旨, 认为于禁兵败是洪水暴发所致, 而不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并引用春秋时名将荀林父孟明视的事例来安慰他。后来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并预先在陵中画有他战败降敌,而庞德不屈的图画,于禁见到后, 惭愧发病而死。谥为厉侯。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戏志才,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被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曹操十分器重他。戏志才不幸早卒,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他死后,曹操询问荀彧谁可代替他,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的五谋臣之一,荀彧之侄,被曹操称为“谋主”。官至尚书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谥为敬侯。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进封安卲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
徐庶,字元直,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武将
夏侯惇(?-220),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的大将,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官至大将军,高安乡侯。谥号忠侯。
夏侯渊(?-219),字妙才,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惇族弟。征西将军,假节,博昌亭侯,谥曰愍侯。
张郃(?-231)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渡之战时,本为袁绍部将的张郃投降了曹操,并在曹操帐下多立功勋,于曹魏建立后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多次抵御蜀汉诸葛亮的进攻,于公元231年在木门道被诸葛亮设伏射死。谥曰壮侯。
许褚,字仲康,汉族,谯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自曹操平定淮、汝一带时开始跟随曹操,对曹操忠心耿耿,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因为他十分勇猛,所以有“虎痴”的绰号。
典韦(?-197),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建安二年(197),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官至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谥曰壮侯。有一子庞会。
于禁(?-221)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一代名将晚节不保。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区大夫庄)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在合肥郊外逍遥津率领八百勇士大败孙权十万大军,且差点活捉孙权,创造了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著名战例,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名扬天下,吴国的孩童哭声不止,其母亲说:“张辽来了”,孩童就不敢再哭了。张辽官至前将军、征东将军、晋阳侯。后人将他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