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那为什么出现农贫商富的现象?

2025-05-21 03:42: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古代国策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非常的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农民比较好管理,商人不好管理。

我国古代一直奉行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有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排行,叫市农工商,阶层最高的是那些读书人,做官人,排在第二位的是农民,排在第三位的是工人,排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商人。从这个排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商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在我国古代很多朝代中,朝廷还颁布政策,专门规定商人和商人的后代不能做官。

在小农社会封建古代,统治者们不管是对外对付敌人,还是发展自己国家本身,都需要粮食作为后备力量。有一句俗语叫,粮草先行。古代战争频繁,各民族之间经常互相争战,那么粮食就成为兵家必争之物品,粮食既然这么重要,那么种粮食的农民地位会变得比较高。

古代的统治者管理农民的时候比较好管理,因为农民依靠的是土地,统治者们管理好土地,分封好土地就可以了。但是商人就不一样了,商人是做贸易的,到处来来往往,跨越地区之间,所以说商人是最不好管理的。统治者们也不希望人民来回流动,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就下了政策,规定商人和商人的后代不准为官。这个政策也是为了抑制商人的发展。

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时候,农民们都是足不出户,也不外出打工,收入是特别的低。改革开放之后,各种小生意就开始繁荣起来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人。我们现在商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现在属于金钱社会,钱可以用来做一切事情。不过在古代,商人赚钱了,国家要收取很重的税,而且有钱了不能让你尽心尽意的花,还要给国家捐献,让你有钱了也花不出去。所以说古代很少的人愿意去选择做生意,也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