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三国诸葛亮和刘备的分析,详细点,500字

不是一起的,分开
2025-05-20 20:40:3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陈寿是有一个评价的,陈寿说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本人认为是陈寿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但在军事上还有质疑。
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就曾在《三国志选注》的“前言”中指出:“诸葛亮征南中事,当时传说不免有夸大溢美之处,譬如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是不合情理的,所谓‘南人不复返’,也是不合事实的。”诸葛亮也不像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说的那样迭出险招。爱出险招的是郭嘉。而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慎”。陈寿说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是事实求是的评价。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萧何,不是张良和韩信。
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
什么“得一可安天下”,那都是小说家之言,YY而已。
怎么能把小说当历史来看呢?
作者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看小说就是看个热闹,别当历史。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另外再说一下,有些广为人们错误认识的问题。
刘备爱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带着新野的百姓一起逃跑。
其实这个爱民未必是100%真心的。
之前他带着百姓跑,后来听探子来报,说曹军马上就追到了,立刻吓得不管百姓自己跑了,连老婆孩子都不管了(很像他祖宗刘邦啊)。
可见他的爱民,有一定作秀的成分。
当然,即使如此,也比很多诸侯要强了。很多诸侯连作秀都做不到。

而曹操呢?官渡之时,他预料到袁绍可能会屠城,于是也带着百姓撤离。
三国演义没写这段,但史书上却是记载了的。

为什么刘备带着百姓逃跑就是爱民,曹操带着百姓撤离就没人提呢?

还有证据证明刘备是“伪爱民”。
曹操到处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为民生做出贡献。
而刘备呢?早期爱民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做出爱民的样子来笼络人心。
等他拿下西蜀后就不一样了。看看他拿下西蜀后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下令搜刮蜀中百姓,大赏百官!
多亏赵云及时劝阻,才没有真的这么干。
这时候的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不想再“作秀”了,想要“享受”了。
他修造从成都到白水关的百里长亭,仅为自己享乐。
而百姓刚刚打完仗,正是 需要修养的时候啊…………
尤其是,荆州的关羽正在苦战,眼看就要完了,而刘备居然在修造享乐长亭!

看曹操,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一辈子发展民生,从未间断。
唯一一次屠徐州城,算是个污点。但那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被杀了,大怒之下做出的不理智行为,也可以理解的。之后曹操对徐州做出了免税等一系列措施补偿百姓。

到底谁是真爱民,谁是伪爱民呢?
答案不言而喻。

回答2:

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 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北上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也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编户齐民,那么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

回答3:

很多人认为:自从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就成为刘备身边的第一号人物。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观念,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并非如此紧密。

三顾茅庐后到白帝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并非如小说写的那样如胶似漆,在蜀的地位也非第一人。如在重大的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让诸葛亮守荆州,而带庞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排名也在诸葛亮前。

再看关键的刘备东征。刘备称帝后,发兵征东吴为关羽雪耻,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他自认为对刘备的影响力不如法正。

诸葛亮在蜀的地位提高要提到白帝托孤。但就是白帝托孤时,刘对诸也并非真正放心。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话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既不是刘备首创,也不是仅仅只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远的不说,在三国早期,东吴奠基人孙策在临终时就已经上演过这样一出戏文。《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将这样一个快速提升起来、以前从未进入过权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严,列为两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统内外军事”,再联系“君可自取”的言语,显然说明刘备要防备、制衡的目标是诸葛亮无疑。

诸葛亮忠于刘备么?刘备一死( 事实上自从诸葛亮扶刘备灵柩回成都之日起),辅佐大臣李严就被已经撇在了一边。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尚书令,又是两名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只被授了一个光禄勋的虚衔,并被弃于远离权利中心成都的江州,这样实际产生的后果,就是导致象北伐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完全没有他这个被刘备遗命“统内外军事”的托孤大臣说话和发表意见的份。

我觉得,还是要正确看待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能让《三国演义》给糊弄了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有四件
第一件是三顾茅庐;
第二件是劝刘备乘乱取荆州。曹操南下的时候,刘表已死,刘琮继任荆州之主。刘备向南撤退,诸葛亮劝刘备在路过襄阳的时候袭取刘琮,夺取荆州。但刘备没有采纳这个意见,于是才有了当阳之败,也才有了赤壁之战。
第三件是劝刘备称帝。刘备取得益州和汉中之后,称帝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群臣劝刘备称帝,但刘备没有立即答应。这时,诸葛亮以汉光武帝为例,语重心长地劝说刘备,使刘备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建立了蜀汉政权。
第四件是白帝托孤

回答4:

诸葛亮只是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人物,他只是精于内政,而非作战。三国演义的很多战役并非他打的。如火烧博望坡、赤壁战中借东风(虚构),夺西蜀和汉中。空城计(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