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的航道航运

2025-05-21 18:32: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作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河素是沟通东北与中原的重要水道。其水上大规模航运早在魏晋之际就频有发生,辽金元以后,史载辽河运输已屡见不鲜。到明代,中央及盐引商人等为辽东驻军输送粮饷等军需以及辽东往关内回运军士遗骸等,亦均以海河联运来实现。清以前,往来辽河的船只绝大多数是为着救济东北军民而来,且往往是受着政府之命的不得已之举;清以后,东北移民逐渐增多,东北大地得到渐深渐广的持续开发,使之有能力做了一个相当漂亮的转身——由仰食于内地,转而互补于内地;由单向输入,转而为双向对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逆转事件,使源自民间的、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辽河航事,受到了客观条件的积极支持与鼓励,从而取得了亘古未有的长足进展。
鉴于东北地区水道寡淡,直通大海的河道又更为有限,深阔的辽河也就成了运输主线。至迟在咸丰七年(1857),辽河航道已为清廷所知,是年秋七月,咸丰帝曾谕军机大臣等,看能否以“辽河一道”输运吉林所属地方的“甚贱”粮谷。到咸丰九年(1859)九月,咸丰帝已在谋求辽河“船规”了:“朕闻奉天没沟营(今营口)、田庄台等处,为商贾辐辏之地,船只来往,向有规费。著玉明、倭仁、景霖察看情形,将没沟营、田庄台船规酌量归公……”
道光末年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辽河航道上的船有三条航路可走。由营口经田庄台,再至三岔河,三岔河是三条航路的分岔处:由此入辽河,可至辽中、新民、铁岭、开原,直至郑家屯,沿岸有马蓬沟、通江口、吉城子、三面船、马厂、说理街、卡马口、荒地等70多个大小码头;入浑河,可至辽中东部,直至沈阳,沿岸有小姐庙、小河口、黄土坟、唐马寨、大骆驼背、小北河等码头;走太子河,可至牛庄、小河口、辽阳,直至本溪境内,沿岸有南埃金堡、妈妈街、长滩等码头。主航道是营口至郑家屯一线,全长近760公里,每年通航期能走八个来回。其中营口至三岔河段,长86.5公里,河宽250—900米,水深8—10米;三岔河至马蓬沟段,长322.5公里,河宽200—250米,水深3—8米;马蓬沟至通江口段,长100公里,河宽100—200米,水深2—3米;通江口至郑家屯段,长250公里,河宽70—100米,水深2米以上。
辽河航事在有清一代的兴衰,呈现为一个纺棰形状,巅峰期大致在乾隆初期至光绪晚期(1775—1900)之间,此前处于发展期,且并不稳定,其间还受过海禁政策的影响;此后则已是渐行衰落期,且日益衰落,虽然其基本终结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辽河航事的渐衰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辽河自身的不利因素:季节性、分流、淤患。辽河每年都有约4个月的封冻期,中游以北则更长些,辽河航事也就素来都受着严明的季节限制,每年通航期在230天左右。正式分流双台子河后,辽河运力又被进一步拉低。与此同时,其淤患之症也在日趋严重。二是来自大连港的冲击。日俄战争后,大连及安东(今丹东)相继开港,原本由辽河独自承担的物流自此被瓜分。大连港系海港,既无淤塞之患,亦“隆冬不冻,又出口甚便……经日本租借,经营不遗余力,故特见发达”,这使“贸易之大势则渐趋重于大连”。三是来自铁路的冲击。京奉铁路以及南满铁路的陆续建成通车,使东北各地相继实现了铁路联运,各地货物一日之间即可运抵大连。而大连港及南满铁路均已被日本“租借”,日本遂愈加致力于铁路的经营,使铁路日益与河运形成彻头彻尾的竞争态势。为振兴地方经济,奉天政府及营口商会竞谋挽救之策。光绪三十二年(1906),盛京将军赵尔巽特聘英国工程师秀思从实考察。秀思从通江口乘船顺河而下,沿途一路详细勘测,两年后形成了一份翔实报告。奉天当局据此“详审筹度”,终以“筑水堤法为至善”,于“宣统元年(1909)兴工”,然而“堤既成,三年(1911)秋水涨发,竟将水堤冲倒,前功尽弃”。再度想起并尝试着重振辽河航运,已是民国年间的事了,于1924年开凿了新开河,并修建了马克顿闸,却仅生效一时,数年后即告废弃。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的渐次连网,河运之利不再,辽河航事也就终成昨日黄花了。截至2007年底,中国内河航道的通航总里程为13.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这样的成绩内里已无辽河半寸贡献。不过辽河确曾以“黄金水道”的身份,为东北大地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历史性的卓绝贡献。
21世纪初,辽河整治、生态修复和城市景观建设,部分辽河河段复航,形成了位于沈阳七星山-石佛寺10公里、铁岭新调桥-双安桥回水区33公里、新民巨流河-毓宝台20公里、鞍山红庙桥-大张桥23公里和盘锦曙光桥-盘山闸19公里等五段旅游航道,总里程为105公里。另外,通过新建的牛庄港完成了1000吨级内河驳船水运航道的试航。牛庄港位于鞍山海城市西四镇北海村,从牛庄港出发,船只沿大辽河途经鞍山、营口、盘锦三市进入渤海,全长86公里,航道水深2.5米以上,宽120米至200米,将来能够通航3000吨级至5000吨级的海洋货船,具有河海联运的潜力。
交通部在《我国内河航道和港口发展规划(2007-2020)》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全国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布局方案:“在我国水运资源较为丰富的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和18条主要干、支流高等级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布局,构成我国各主要水系以通航千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为骨干的航道网络。”国家水利部也在《我国辽河、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1991年)》中明确提出:“北水南调工程(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是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工程,除解决辽河中下游用水紧张外,对东北内河航运发展也十分必要。可使封闭型的松花江航运转为开放型,使辽河复航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