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朝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汉族的本来名字是华夏民族。华夏这个名字有很深奥的意思。一说,华就是衣冠之美;夏就是礼仪之盛。而说,这里以繁体字为代表,华指一种植物,夏,顾名思义就是夏天,天气炎热。雅言,就是夏言(夏朝语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