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满水试验记录:实际渗水量m⼀d怎么计算

2024-11-01 11:54:2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为1.296L/m2*d。

计算过程:386.88/507.48*(3.8-2.1)=1.296L/m2*d。

原理:根据水位变化算出水池内水减少的量,再扣除蒸发量,就是实际渗漏量。

公式:q=A1/A2〔(E1—E2)—(e1—e2)〕;

式中q—渗水量(L/m2.d);

A1—水池的水面面积(m2);

A2—水池的浸湿总面积(m2);

E1—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始读数(mm);

E2—24小时后水池中水位测针的末读数(mm);

e1—在读水池初始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e2—在读水池24小时后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扩展资料:

水池满水试验

(一)充水

1.向水池内充水宜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2/3;第三次充水至设计水深。对大、中型水池,可先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

2.充水时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2m/d。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4h。

3.每次充水宜测读24h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作外观检查。当发现渗水量过大时,应停止充水。待作出处理后方可继续充水。

4.当设计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水位观测

1.充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

2.充水至设计水深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水位。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1/10mm。

3.充水至设计水深后至开始进行渗水量测定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h。

4.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未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为24h。

5.连续测定的时间可依实际情况而定,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应再测定一天;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可继续延长观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回答2:

原理:根据水位变化算出水池内水减少的量,再扣除蒸发量,就是实际渗漏量。386.88/507.48*(3.8-2.1)=1.296L/m2*d

公式:q=A1/A2〔(E1—E2)—(e1—e2)〕;

式中q—渗水量(L/m2.d);

A1—水池的水面面积(m2);

A2—水池的浸湿总面积(m2);

E1—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始读数(mm);

E2—24小时后水池中水位测针的末读数(mm);

e1—在读水池初始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e2—在读水池24小时后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e1和e2,是用来计算水池中蒸发量的,若蒸发量忽略不计,则该项数值为零。)

扩展资料

池满水试验的前提条件

池体结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强度或砖砌体水泥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的防水层、水池外部防腐层施工以及池外回填土施工之前。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水池施加预应力或水泥砂浆保护层喷涂之前。

砖砌水池的内外防水水泥砂浆完成之后。进水、出水、排空、溢流、连通管道的安装及其穿墙管口的填塞已经完成。水池抗浮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构筑物满水试验要求:

(1)注水:向池内注水分3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l/3。注水水位上升速度不超过2 m/24 h,相邻两次充水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4 h。每次注水后宜测读24 h的水位下降值。

(2)外观观测:对大中型水池,可充水至池壁底部的施工缝以上,检查底板的抗渗质量,当无明显渗漏时,再继续充水至第一次充水深度。在充水过程中,对池外观进行检查,渗水量过大时停止充水,进行处理。

(3)水位观测:池内水位注水至设计水位24 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测读水位的末读数与初读数的时间问隔应不小于24 h。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到0.1 mm。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

回答3:

原理:根据水位变化算出水池内水减少的量,再扣除蒸发量,就是实际渗漏量。
公式:q=A1/A2〔(E1—E2)—(e1—e2)〕;
式中q—渗水量(L/m2.d);
A1—水池的水面面积(m2);
A2—水池的浸湿总面积(m2);
E1—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始读数(mm);
E2—24小时后水池中水位测针的末读数(mm);
e1—在读水池初始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e2—在读水池24小时后水位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e1和e2,是用来计算水池中蒸发量的,若蒸发量忽略不计,则该项数值为零。)

回答4:

第一步:求渗水量:(3.8-2.1)*386.88=657.696(L)
第二步:除以浸湿面积:657.696/507.48=1.296L/(㎡*d)

回答5:

386.88/507.48*(3.8-2.1)=1.296L/m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