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南部,地处月亮泡断陷盆地,东部隆起(即长岭弧型隆起和长春拱形隆起)及过渡带。盆地的隔水底板为白垩系泥页岩,新近系弱胶结砂岩,砂砾石和第四系砂、砂砾石层都是良好的含水层,为地下水的汇集和赋存提供了良好条件。
(1)长岭弧型隆起台地:东起前郭县的哈拉毛都、西至长岭县的三县堡,本地段属于高台地貌,地面高程200~290m,形成垄岗状分水岭。含水层为N—Q1灰白色砂、砂砾石层,是台地的深层潜水区,地面覆盖黄土状亚砂土,局部地段砂砾层出露地表,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径流方式向西北方向排泄,其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型(图6.1)。
图6.1 前郭县26700010号长观井埋深曲线图
(2)河谷冲积平原:分布在前郭灌区、二松、松花江干流及拉林河坎下的河谷地带,其成因类型属剥蚀堆积地形,含水层时代为Q1、Q2、或Q4,地下水赋存于全新统冲积砂、砂砾石中。
该区潜水覆盖层薄,水位埋深浅,包气带渗水性好,其地下水动态受气候因素影响发生敏感性变化。因其地形为一阶台地,其后缘与台地陡坎相接,前缘呈缓坡通过漫滩和江河相接,除受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外,还接受台地地下水径流补给和丰水期江河的补给,江河水位变化对潜水产生的影响在狭长的沿岸地带表现最为明显,除蒸发消耗部分水量外,主要以径流形式排泄于江河,其动态类型属于渗入-蒸发、渗入-径流-蒸发型,其水位于四、五月随大气降水逐渐增加而持续上升,到八、九月份因雨量增大,江河水位上涨,地下水出现峰值,在达到峰值后因江河水顶托补给量减少,而蒸发消耗和径流排泄仍在继续,降水量减少使江河水位下降,因此,地下水缓缓下降,一般在翌年四月份前后出现谷值,水位埋深一般在1.5~6.0m(图6.2)。
该区承压水补给源主要是上层潜水的越流补给及台地承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因其水位埋深浅,覆盖层透水性强,所以动态曲线和潜水基本相同,高低水位的出现时间稍滞后于潜水,其动态类型属越流-径流型。水位埋深一般在1.5~7m(图6.3)。
图6.2 扶余县26720028号长观井埋深曲线图
图6.3 扶余县26721001号长观井埋深曲线图
(3)冲湖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乾安县的全部,长岭、前郭和扶余县的西北部及宁江区的中部。地面呈微波状起伏凸凹不平,黄土状岗地、湖泡洼地或沼泽湿地在本区相间分布。
该区潜水含水层为Q3上更新统顾乡屯组黄土状亚砂土及粉细砂,补给源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消耗于蒸发、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其动态类型属于渗入-蒸发、渗入-蒸发-径流型(图6.4)。
该区承压含水层主要是Q1下更新统白土山组、砂砾石层及新近系太康组砾岩、砂砾岩层,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项有蒸发、径流和越流。潜水和承压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可发生越流形成互补,因此,二者的动态呈脉动一致的关系,其动态类型属渗入-蒸发-越流、越流-径流型。
图6.4 扶余县26721010号长观井埋深曲线图
(4)冲洪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扶余县的东部,为中更新统荒山组和上更新统顾乡屯组,其成因类型属于堆积地型,含水层为冲湖积平原越流系统综合含水层,岩性为灰、灰黄色、灰白色中细砂,砂砾石和粘砂土组成互层,水平方向具有中部厚、向南北两侧变薄的特点,含水层厚度为20~50m,降水入渗是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方式,主要排泄方式是侧向流出,其次是蒸发人工开采。径流条件好,以水平交替循环为主。其动态类型:潜水为渗入-径流-蒸发、渗入-越流型,承压水为越流-径流型(图6.5)。
图6.5 扶余县26720024号长观井埋深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