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实行“国野制度”,生活在周王畿,也就是镐京(西安)城里的人被称为国人,周王畿以外的人被称为野人。国人跟野人之间不仅地位千差万别,他们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
区别一:承担的军务不同。在西周,当兵是国人的事,野人没有资格去当兵,只能给国人提供一些军赋。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诸侯国需要的兵力不断增加。野人也加入了征兵的行列,国野界限逐渐消失。
区别二:文化水平不同。国人是受过教化,知礼乐的一批人,整体而言文化水平较高,也可以担任政府的官职。而野人生活在乡下,受教育程度少,属于“粗鄙”的野蛮人,文化水平较低。在日常的生活中,野人经常受到国人的歧视,要给国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区别三:社会地位不同。国人可以经商,可以从军,可以是一个手工业者,从事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在西周奴隶制度之下,很多的野人都是奴隶,而国人是奴隶主,监督野人工作。
拿现在的话来说,国人就相当于市民,野人就是市民之外的乡下人。“国野制度”决定着野人和国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野人处于整个社会的底层。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和城市范围的扩大,国野之间的界限消失,野人也可以当兵,也可以受教育和拥有自己的土地,对野人的歧视也逐渐消失。
国人指的是城市里的人,野人指的是农村里的人。
周灭商后,在大分封的过程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为了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周王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和剥削方法。"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大小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
"野",亦称"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国、野之制作为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春秋时期,基本上未曾真正实行。
国野制度:
西周社会的平民阶级是“国人”和“野人”。西周实行国野制,也称为乡遂制。
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
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由于贵族的子孙繁衍,超出了宗族所能容纳的限度,就将血统关系比较疏远的分离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分离出去的贵族后裔就发展成为庞大的国人阶层。由于国人与贵族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而他们享有一定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
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他们是甲士的主要来源,是军队的主力。
野人也称为庶人,居于郊外野、鄙之中,因此又被称为鄙夫。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
野人的义务就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虽然受到比较强的人生束缚,但是仍然不同于完全失去自由的奴隶。
野人虽然地位低下,但是能够组织家庭并随土地被赏赐给贵族,不会被任意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