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发射功率P和接收半径R之间关系:
P等于R的2次方到R的5次方之间。P的变化对R的影响小。
传播
电磁波产生后,可以在空间中直接传播,但其路径也可能被反射、折射及衍射等影响。电磁波的强度会因几何距离而变小(平方反比定律),有些情形下介质也会吸收能量。
噪声也会影响电磁波的讯号,电磁干扰的来源可能是自然的,也可是人造的(例如其他电磁波传送器或是非蓄意辐射)。
噪声也可能因为设备本身的特性而产生,如果噪声的强度太大,就无法分辨电磁波中的讯号及噪声,这也是无线电通讯的基本限制。
电磁波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最早在他递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中阐明了电磁波传播的理论基础。
1864年,他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他断定电磁波的存在,推导出电磁波与光具有同样的传播速度。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之后,人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只是波长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别。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在1886年至1888年间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他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并发现电磁场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达,通常称为波动方程。
无线电技术原理
无线电是一种空间内自由传播的电磁波,无线电技术以导体中电流发生强弱变化时产生的无线电波作为载体,信息调制应用其中,承载着信息的电磁波在空间中进行传输;
并到达无线电广播终端设备,电波在这时发生了磁场变化,由于导体中有电流,需要使用解调方式将数据信息提取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线电
标签:无线电(198)发射功率(5)发(26)在接收灵敏度一定的情况下,无线电发射功率P和接收半径R之间关系是功率P=R2(次方)~R5(次方),也就是P可能会远远大于R2,比如:发射功率增加一倍,传输距离增加根号2倍,前提条件就是天线增益及高度等其它条件不变时。因此,即使在发射功率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要延长点对点之间的无线通信距离,将需要成指数地加大发射功率。显然,这一定会在许多不能增大功率的场合下受到限制。那么如何比较好地解决延长通信距离的问题呢?一个办法就是采取中继跳转的方式,来实现加倍延长通信距离。也就是以增加中继装置的代价,无需将发射功率提高4倍以上,就可以实现加倍延长两点之间的通信距离。甚至可用采用中继多跳,来实现更长距离的通信。在通信装置的供电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果中继装置的成本比较低廉,而且允许有一定的通信中继时延,这种办法不失为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种解决办法不仅突破供电的限制而而实现长距离通信,而且由于从两端的终端到每一个中继装置,其发射功率的总和会远远小于不用中继的方式,其发射的电磁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以减少许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