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万千历史书卷,领略多少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查阅无数学术书籍,体悟多少理论学家的汗水成果……学习是如此丰富多彩,又是如此地充满智慧,学而习之,不亦智乎?
学而习之,用心观察,用爱体验,成功才会在不远处守候。
被喻为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本是一介农夫的他,面对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却用汗水与心血一直学习研究杂交水稻的技术,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体验,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成就了富强的新中国。显然,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手握帆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骤雨搏击,帆起桨落,傲然航行于学习的海洋。但唯有学会观察,用心体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觉得孤单劳苦,不会畏惧单调反复,让自己在学习中升华自我,提高能力,向成功迈进。
学而习之,在反复中思考,在酝酿中领悟,成功才不会与你失之交臂。
苹果落地,这个看似平常的事物却让青年时的牛顿开始思考,或许当今有多少青年对牛顿的机遇满怀羡慕,却对他发现的定律不屑一顾。无奈,可笑。正是因为牛顿会思考,并不断在实验中领悟,才能因万有引力定律而震惊全世界。诚然,思考是学习的基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倘若学习没有了思考,那就如没有前行的方向,摇摇摆摆,不知归宿。守护好自己人生的航船,用学习的智慧起航,成功的彼岸就在不远处。
学而习之,在质疑中坚守真理,勇于实践,成功才不会与你分道扬镳。
面对宗教的压迫,面对众人的不解与质疑,布鲁诺坚信自己的真理。熊熊烈火烧得尽他的躯体,但永远烧不死他捍卫真理勇于实践的心,布鲁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知识是智慧的,是不可能被打倒的。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而为了获取这股力量,学习是唯一渠道。在学习的旅程中,他人的质疑,道路上的一路艰辛都会成为你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不要犹豫,不要傍徨,勇于实践真理,不畏质疑与艰辛,智慧学习,超越自己,深化自我,取得成功。
学习,常常平淡,又往往纷繁。正因为观察与体验,平淡才得以通过煅烧日趋鲜明;正因为思考与领悟,纷繁才得以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更是因为质疑声与实践,才赋予学习以多彩,赋予学习以智慧。
我与李白对话
灯下沏一杯茉莉花茶,茶香淡雅,却滴滴渗透到人的心灵。带着一缕幽香,我又翻开了你的诗篇。我在其中徜徉时,你,又出现了。
“你好似云中的仙人,优雅、轻盈,在人的心中无声无息的出现了。”
你笑答:“我从诗中呖生,它浪漫、瑰丽,如一位旁听者,倾听我,再将我的心声传达给一代又一代人。同样也是它,身披一缦轻纱,伴随我,让我如此轻盈,被天下人传扬,美誉为‘诗仙’。”
“是诗带给你所有的荣耀吗?”
“不,还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为我的‘锦’上添花。”
“哈哈,怪不得你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是啊,我从小就痴心于月亮,美丽绝纶,变化无常,我愿倾心于她,把月的光辉挥洒给全世界。”
与名人对话作文8篇与名人对话作文8篇
“作诗赏月是你的精神寄托吗?我不相信你会庸俗的痴迷于‘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我打趣到。
“人生之趣何尝不就于此?不过对我而言,总幻想着美梦降临是无济于事的。享受着自己的小乐难道不好吗?对月吟诗,再饮一杯美酒助兴,此乃人生之乐啊。”
“看来,我没有看错你。”我羡慕地说,“最让我敬佩的是你的才华,能将自己的情感化为一串串优美的文字。饮一杯美酒,‘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便应运而生,如果让我记载的话,只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就要用你的心了。”
“心?”
“对,用心去倾听花谢花开、万事万物。用一颗真心,你会发现世界的奇妙。”
嗯,我一定铭记于心。”
“哈哈!”你畅饮几杯,向远方走去。“别,先生!”我喊住你,忙问:“你要去哪儿?”“天大地大,处处为家。”你说。
“我知道,你游历过很多地方。”“哦?说来听听。”
“望庐山瀑布,你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上蜀道,你摇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嗯,看来,你了解的不少吗。”
“是呀!”我挺自豪。
“我李白不枉此生啊!”
“此话怎讲?”
“到了几千年以后,还有这么多人在读我,听我,我很开心,感谢你们。”
我脸红了。“李白先生,你真的很伟大,为后人留下这么多不朽的诗篇。你勇敢,叫唐王的爱奴为你脱靴,毫不畏惧强权,你值得我学习!”
“呵呵!今日,我与明月相拥,被你们的热心温暖,我感觉我又活了过来。”
“你像我的知心朋友,永远那么年轻,永远活在我心中!”
茶香幽幽散去,拂过我面颊,李白走了。灯下只有我与他心血共处。
他为后人创造了经典,他的灵魂被我们吟咏。那天,我与虚对话,我却感受到了一个实的李白。
我和李白对话,和灵魂对话,他的品质、才华,他的一切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与鲁迅对话
朦胧中看到你高举的矛戈,听到你急切地为四万万同胞“呐喊”,唤醒“彷徨”的中国愚民,你如“野草”般在夹缝中倔强地生存.起来了,在你的感召之下,一批批中国青年起来了,你就如坚实的臂膀让人想要依靠.
没有与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的遗憾,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可以与先生跨越时空促膝长谈.
“先生,您为何要弃医从文,医生的职业不是很好吗?我以后就要做一名医生,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我初读鲁迅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先生坐在微弱的灯光下,手中握着笔.听到我的疑问他点上烟和蔼地说:“每一个人总会问我相同的问题.那时的国民,他们是健康的,却又病入膏荒.医生倒是有很多,但能够拯救中国的‘医生’哪里去寻.我必须点化他们愚钝的心,挽救衰亡的民族.”是的,是神圣的责任,是强烈的爱国心让他选择了战斗.我不禁想到闻一多的一声断喝:“这不是我的中华,不是!”他们心中的矛盾应该是相同的吧.
看着先生微弱单薄的身影,我不由得问到:“先生,您不怕吗?”
先生放下手中的烟嘴,转过身坚定地说:“怕,我怕这个民族因沉默而衰亡,怕阿Q式的英雄充斥大街小巷,怕祥林嫂哀怨无助的眼神,怕刘和珍们白白地牺牲,怕世间黑白巅倒,怕恶人淆乱乾坤,我怕刀剑不够锋利,无法刺破敌人的喉咙………..”先生的眼中充满怒火,字字铿锵,句句肺腑,渗透着“我以我血寄轩辕”的悲情.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铮铮如铁.
先生走到我的身边,严肃而不失温和地说:“中国的光明到了,我们的灵魂会随你们与时俱进,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祖国而牺牲是每个时代不朽的精神,未来的祖国需要你们的付出.”
先生的身影渐渐淡去,而他的谆谆教诲却融入我的心中,我看到历史的天空因为他曾经的存在而显得那么的博大而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