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军功爵禄制,它产生的背景和具体情况是什么

2025-05-20 13:37: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军功爵制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夺取政权,对于秦汉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在战争中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等,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军功爵制也助长了对敌方士卒和平民的大屠杀,甚至在己方士卒间也不惜杀良冒功,这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大的负面。

没有立军功的宗室贵族就得不到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也不能享受特权。《商君书·赏刑》中强调:“利禄官爵抟出于兵”“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史记·商君列传》也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商鞅的“军功爵”制内容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宗室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凭血缘关系,即依靠“属籍”就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秦简·法律问答》有“内公孙毋爵者”字样,可证这条法令在秦确已得到贯彻执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表明不论人们的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只要立有军功,就可享受爵禄。军功成为赏赐爵禄的最必要的条件。

贵族们的特权遭到削弱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新兴地主的力量的发展壮大,与旧的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地主阶级通过改革逐步削弱奴隶主阶层的各种特权。

在战国时期的国家中,大多都实行军功爵制,魏国是列国中进行变法最早的国家,在李悝实行的新法中,就有“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等重要内容,有禄的淫民当然就是饱食终日的旧贵族。实际上,这种措施是新兴的阶级对于旧贵族的有力打击。此后,魏在武侯时曾“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次功坐中行……无功坐后行”,并“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这种尚功酬劳的方式已有旧与的“世卿世禄”制度有着根本区别。它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荀子·议兵篇》记载魏国选拔武卒的制度是:“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这种把武卒与免除赋税、“利其田宅”等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的措施,实际上已经是军功爵制的萌芽。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 “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选练之士”和“厉甲兵,时争利於天下。” 说明自吴起变法以后,楚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军功爵制。

赵国在赵襄子时制定了“功大者自尊”的制度。赵孝成王下令奖赏降赵的韩上党守冯亭等“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燕国有“公子无功不当封” 的制度,这实际上是对旧爵禄制度的限制和否定。《战国策·燕策二》说乐毅破齐后,“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昌国君。”据董说的《七国考》引《战国阳秋注》说,燕昭王的这次颁赏也是以“上功、中功、下功、无功”为等差的。《战国策·燕策》载乐毅惧诛逃亡于赵后,自赵致燕惠王书曰:“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乐毅书中所说的“贤圣之君”谓燕昭王。说明燕在昭王时代也实行了“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的军功爵制。

申不害相韩时,制定了一套“循功劳,视次第”的任官制度。 规定“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循名而责实”。 齐威王也选贤任能,因功授官。他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重用盼子、黔夫、种首等一批贤人,即是很好的说明。荀子说:“齐人隆技击,得一首者,则赐锱金。”

也就是说,在这一系列改革中,奴隶主的各种特权开始逐步被废止,地主阶级的各种权利逐步确立。

总的来看其历史作用是: 1.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 2.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政权,打击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的复辟。 3.有利于秦汉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