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对吗?

2025-05-19 14:49:1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是对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地震来临前是有预兆的,其中一系列小地震就是预兆之一,古人也有“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因此,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

前震比较“平常小地震”没有明显特征区别,不易分辨,这就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还由于有一些前震理论假说有时不可琢磨,似是而非,令人无所适从。 

“前震”在全球范围实施预报行为的大舞台上,一直是身价极高、极难寻找的“主角”。监测预报研究前震问题可能是长期艰苦跋涉的甚至于牺牲的过程。

扩展资料

研究主震与前震的震级差的分布特征, 需要确定前震的震级范围。考虑到前震和主震震级应有一定差距, 将前震震级定义在ML 4. 0~ 5. 9. 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 空间间距限制在50 km 范围内, 为增加统计的样本, 将时间差扩大到60 天内。

再考察符合条件的直接前震事件与主震事件的震级差别的分布特征, 由此得到直接前震与主震震级差别的优势分布, 给出直接前震与主震震级差较为客观的定义。

得出统计结果,震级差的优势分布在1~ 1. 5 级, 震级差小于1 级时与震群特点接近, 地震类型接近群发特点. 因此, 直接前震与主震震级差定义在1 级以上较为合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震

回答2:

对的。

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在我国的地震史料中有不少震例记有前震活动。比如公元1512年“五月云南地连震十三日,八月云南地大震”。1668年7月25日镇江府、丹阳“戌时地震,先数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动摇,江河之水皆为鼓荡,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内外震裂墙屋无算”。就是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前震是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地面的前几次震动称作前震。紧随其后,主震来袭,地面震动。这种力量足以将桌上的物品震落,或者足以毁坏建筑。灰尘落定的时候,地震并未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地面可能会再次震动,这就是所谓的余震。

所有的前震和余震都由地震本身的力量产生。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地震。前震可以发生在主震前几分钟、几天甚至数年。2002年苏门答腊地震被认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两者之间时间相隔超过2年。

扩展资料:

地震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1、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2、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3、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4、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地震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震活动

回答3:

对的。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地面的前几次震动称作前震。紧随其后,主震来袭,地面震动。这种力量足以将桌上的物品震落,或者足以毁坏建筑。灰尘落定的时候,地震并未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地面可能会再次震动,这就是所谓的余震。

所有的前震和余震都由地震本身的力量产生。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地震。前震可以发生在主震前几分钟、几天甚至数年。2002年苏门答腊地震被认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两者之间时间相隔超过2年。

扩展资料:

地震类型

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

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1]  [9]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

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回答4:

对的,前震是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地面的前几次震动称作前震。

紧随其后,主震来袭,地面震动。这种力量足以将桌上的物品震落,或者足以毁坏建筑。灰尘落定的时候,地震并未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地面可能会再次震动,这就是所谓的余震。所有的前震和余震都由地震本身的力量产生。

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地震。前震可以发生在主震前几分钟、几天甚至数年。2002年苏门答腊地震被认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两者之间时间相隔超过2年。

扩展资料:

不同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

塌陷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回答5:

“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对吗:

对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地震来临前是有预兆的,其中一系列小地震就是预兆之一,古人也有“小震闹、大震到”的谚语,因此,科学家们称地震前的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为前震。

知识延展:

地震简介: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剧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都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