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古近纪,汤原湖盆大致经历了两次水进—水退的过程,一次由乌云期经新安村期至达连河期早期,基本上是一个连续的水进过程,达连河早期达到湖盆最大期。达连河期晚期有一个小规模的水退过程。渐新世的宝泉岭期早期是第二次水进,很快达到水进最大、湖面最广、最深期。到宝泉岭期末期,发生水退,湖面缩小、水体变浅、沉积物变粗。由这两次水进—水退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即:第一套:乌云组泥岩(生)-乌云组砂岩(储)-新安村组下部泥岩(盖);第二套:新安村组下部泥岩(生)-新安村组砂岩(储)-达连河组下部泥岩(盖);第三套:达连河组泥岩中、下部(生)-达连河组中、上部砂岩(储)-宝泉岭组泥岩(盖);第四套:宝一段泥岩(生)-宝泉岭组砂岩(储)-宝泉岭组泥岩(盖)。虽然有第四种组合形式,但比较而言,以第二、三种组合较好,因生烃层埋藏适中,有机质成熟度可能高一些,而其上的盖层也厚,保存条件也好一些。此外,断陷内还广泛分布着白垩系,其中不仅有泥质生烃岩,还有煤层可以生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