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2025-05-19 07:51:5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下图表示人体内两种调节系统的部分结构或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若“+”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则图甲中a细胞为____________,①处的激素名称为_________,作用为_________(用“+”和“-”表示)。

(2)若乙图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①A代表反射弧的_____________,刺激图中的____________位点,可产生缩手反射,该反射过程中,Z处传递的信号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表,给予X点和Y点各一个适宜强刺激,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次数分别为_________次和__________次。

③已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反射活动,为探究其作用机理,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药物放在Z点,刺激Y点,发现电流表发生偏转,而效应器无反应。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药物是通过阻断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起作用的。另一同学对此实验作了相应的补充,使之更严密。你认为他的补充意见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  - 

(2)

①效应器  X、Y  化学信号  

②0 

③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

回答2:

1)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甲状腺激素 -
(2)①效应器 X、Y 化学信号
②0 2
③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
解析: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依神经节所在位置确定B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兴奋从B到A单向传导。刺激X点,兴奋不能传到Y点,没有电位变化,电流表指针偏转0次;刺激Y点,由于电流计连接位点与Y点不等距,两次出现电位差,指针偏转2次。依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应再设一组实验,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将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回答3:

(1)图甲这个是经典的负反馈调节的例子,只要看到是甲状腺,垂体和另外一个器官对血管共同起作用的时候,那个a肯定是下丘脑细胞,另外,1处是虚线,而且箭头是指向下丘脑细胞,所以这个应该是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也就是说1处的激素名称为甲状腺激素,作用是是下丘脑的分泌作用降低。
(2)图乙表示反射弧,所以A和a应该分别表示感受器和效应器,要区分感受器和效应器主要看神经节,也就是图乙中a那条神经上的虚线圆圈里的部分,有神经节的
那条神经肯定是传入神经,所以a应该是感受器,也就说A应该是效应器。Z处是突触间隙,所以信号传递应该是化学信号。
如果在X处给刺激,因为是刺激传出神经,而电流表连在传入神经处,所以神经不能够通过突触传到电表位置,所以指针偏转次数为0,而Y在电表两极中间,而且偏向右边,所以产生的电流向两边传递,应该先到达右边,在到达左边,所以指针应该偏转两次。
反射活动有两种信号传递方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题目中某同学的实验只是作用于Z,也就是突触的位置,可是没有检测到底对神经纤维有没有影响,所以还应该补充,用药物作用于X处,然后刺激Y处,观察效应器是否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