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书籍装帧的发展

中国古代蝴蝶装的详细资料,国内外对蝴蝶装的应用和影响
2024-12-24 05:02: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书籍出现以后,特别是进入宋代雕印书籍盛行以后,由于书籍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书籍装帧方法和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雕版印书不同于用手写书或抄书。写书或抄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纸接一纸地写下去。而后连接起来,或卷起成为卷轴装,或折叠成为经折装。雕印书籍要受版面制约,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数,且通常都有边栏界行。这样印出的书叶,都是以版为单位的单叶。这种书叶若是仍然沿用卷轴装或经折装,就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设法去掉或掩盖每叶的左右边栏,劳师费时,极为不便。于是适应雕版印书的特点,创造了蝴蝶装。具体办法,是将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然后集数叶为一叠,排好顺序,以版口一方为准,戳齐,逐叶用浆糊粘连。再选用一张比书叶略宽略厚略硬的纸对折,粘于版口集中的一边,以为书脊。再将上、下、左三边余幅剪齐,一部蝴蝶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这种装帧的书籍,打开来,版口(也称为版心)居中,书叶朝左、右两边展开,有如蝴蝶展翅,故名蝴蝶装。由于版心藏于书脊,上、下、左三边都是栏外余幅,有利于保护栏内文字。《明史·艺文志·序》称:“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表明宋元时期,蝴蝶装是普遍流行的装帧形式。
  因蝴蝶装所有的书叶都是单叶,打开来,总是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且两个单叶极易相连,翻阅时常是一翻两个单叶,见到的下一叶仍是无字的背面,极为不便,故逐渐为包背装所代替。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图10-6)。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五代雕版印刷的监本经书,上呈时是一百三十策(册)。既然称策,必为书之方册,因卷轴装称”卷”,不称册,加之唐时唐人写经已有个别为蝶装,故五代之经书当为蝴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