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我认为电子书会在阅读领域成为主流。纸质书将主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
电子书已经对纸质书产生了哪些影响?
a.市场份额:
电子书占整个图书市场的比重因国家而有所不同。在美国,以销售册数计算,电子书占图书市场的21%,以销售额计算,则只占到16%。电子书在成人虚构类的表现尤其抢眼,仍以美国为例,到2014年上半年,成人虚构类的电子书所占比重已经达到整个图书市场的28%,远超非虚构的21%,少儿类电子书则只有19%。成人虚构类电子书再细分,则是科幻小说和爱情小说占比最高,二者合计超过35%。以上都是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Publishers Weekly)。
在电子书的战场上,传统出版商与各网络零售平台争夺定价权的斗争愈发激烈,苹果公司在电子书零售中坚持“代理价”,即出版商定价,苹果获得定价的30%。亚马逊则坚持批发模式,这给他们留出了定价50%的利润空间,作为可以回馈给消费者的折扣。实际上,除了几大出版业巨头,较小的出版商在这场谈判中并没有太多议价能力,阿歇特与亚马逊之间旷日持久的斗争也迟迟没有结果。
国内的状况: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2540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31.25%,占出版业营业收入的13.9%。2013年是亚马逊Kindle入华元年,亚马逊中国上线拥有4万册书籍的Kindle中文书店。本土几大线上图书零售平台也作出回应,3月,京东商城电子书业务累计用户数量达到500万,日均页面浏览量过百万;当当网将电子书平台更名为“数字馆”,并进行大规模扩容。然而与美国相比,国内的大众数字出版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反而是专业出版的数字化更顺利。专业数据库中的几大巨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人教社和外研社等老社都在电子课本、在线学习、数字课堂等领域开发产品,并已在一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实验。(这一段摘自媒体报道,不是我写的)
b.内容: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文字内容与以纸质印刷品为载体的内容在表现形式、题材选择、节奏安排等方面均有差异。作者创造的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的文本,而是一种不稳定的数字文本。
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差异化的信息、进行多种多样的解读,内容的传播和读者反馈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文学领域的一个例子是“同人小说”(Fan Fiction),相信不用做太多说明。非虚构内容的例子,知乎就算一个,“问题——多个回答——以评论形式出现的反馈——作者的再反馈”共同构成讨论的整体,这和我们小时候看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同一种形态的东西。
此外,电子书也好,其它形式的数字平台也好,内容发布后,作者仍可方便地修改或增删内容,读者看到的总是最新的版本,“定稿”的概念已经变得模糊。
以上这些特性都属于“不可印刷性”,即纸质印刷品无法表现的性质,这是纸质书的根本局限。
举个例子,可一窥文学形式的巨大变化。意大利女诗人丹妮埃拉·卡里西(Daniela Calisi)创作的数字诗歌《一切》(Tutto):http://www.contentodesign.it/testi/tutto.swf
《一切》的每一个诗句都是动态的。这首诗的背景界面是一幅画,画面右下角有一个打开的行李箱,背景色彩在不断发生变化。画面左上角显示“TU”,如果读者不进行任何操作,则不会有其他文本出现。读者将光标移动到“TU”上时,文本发生改变,成为“TUTTO”。光标移至“TUTTO”,文本变为:
TU(你)
TUTTO(一切)
E’ PER(都是)
NULLA(虚无)
光标移至“NULLA”,文本再变。随着读者不断进行移动光标的操作,屏幕上依次出现诗句。每当新一节内容出现,上一节就会消失,最后,屏幕上出现整首诗,但有些诗句仍是动态的,移动光标时,“TU”、“E’ PER”、“NULLA”等诗句会变成括号中的内容。
(中文是我翻译的,仅供理解大意)
TU (TUTTO)
你(一切)
TUTTO
一切
E’ PER (E’ PERDUTO)
都是(都已消逝)
NULLA (E NULLA/ SE NULLA)
虚无(而虚无/如果虚无)
SI STRUGGE (SI DISTRUGGE)
溶化(毁灭)
CIO’ CHE E’ (CIO’ CHE HO DI)
那些(我所拥有的那些)
ABILE (COMUNICABILE)
巧妙的东西(可言说之物)
E’ GIA BANALE
都已陈腐
PERCHE’ DARCI I GIORNI
为何仍给予时日
SE TUTTO E’ GIA’ DETTO?
如果一切已被说出?
全诗不仅仅依靠词句传达作者的情绪,而且也通过每节内容出现的顺序、诗句的改变来加强文字所营造的氛围。这种阅读体验是印刷文本无法传达的,也是数字文学的精髓所在。在类似的数字诗歌中,“动态”本身也具有意义,也传达一定的情感或思想内涵。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位作者的网页,有很多类似的创作。http://www.contentodesign.it/
以上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电子阅读介质提供了越来越多纸质书无法替代的体验,而相比之下,“电子书没有翻阅纸质书的手感”这类抱怨,就像是古代用惯了竹简的人说“纸没有竹子的清香”——材质的差异和体验的差异确实存在,但这类“情怀”阻挡不了技术的革新。
篇幅所限我只举了诗歌的例子,其实不仅仅是诗歌,还有小说,还有非虚构作品,从创作方式到传播方式、从呈现效果到反馈模式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面前,纸质书的局限性太大了,被更高效的介质替代只是时间问题。
综上:
坚持“只”看纸质书的人正在变少。大部分人会既读纸质书也读电子书,并且同时从各种平台获取信息,这些信息按传统分类不能算作“书”,但它们在不断挤占原本属于“书”的时间和注意力。
传统出版业也会继续存在,但在文化领域中将被边缘化。内容创造者(作者、译者、设计师等)和内容消费者之间,再也不需要这样一个庞大臃肿的体系。对内容进行筛选和编辑的工作一部分会由程序代劳,一部分由细分领域内的专业人士完成,传统出版流程中的职业出版者、编辑者要么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内的专家,要么被淘汰出文化产业。
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当电子书硬件有质的提升以后(比如大尺寸柔性电子纸普及,或者出现其它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介质),电子书将在阅读领域成为主流,其市场份额也将远高于纸质书。大众越来越倾向于从多样化的媒体获取信息(不止是文字信息)并进行娱乐活动,“阅读纯文字”作为一个选项将面临更大竞争,“长时间阅读长篇大论的文字”更是如此。纸质书主要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做书这门手艺也不会失传,因为有喜欢阅读、收藏和品鉴纸书的小众群体支撑。
发布于 2015-01-13
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150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cOMMANDO,呃……烹饪爱好者
李小小、墨者无畏、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分书。纯文字的小说,至少就我而言,电子阅读已经可以完全取代纸质书了。近一年我基本很少买纯文字的图书了(除非完全找不到电子版的),同时我已经在有计划地送出甚至捐赠我之前购买的纸质文字书。工具书,基本会被各种应用取代,因其携带和查询都非常方便…
显示全部
分书。
纯文字的小说,至少就我而言,电子阅读已经可以完全取代纸质书了。近一年我基本很少买纯文字的图书了(除非完全找不到电子版的),同时我已经在有计划地送出甚至捐赠我之前购买的纸质文字书。
工具书,基本会被各种应用取代,因其携带和查询都非常方便,但我仍然保留着所有的《Lonely Planet》,因为出去玩的时候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条件看电子书的。
比较难办的是图册和菜谱,图册是因为其开本大——我手头有很多DK的图册,16开起,有些豪至8开,这就没什么阅读器能比得上,而且捧着图册和对着屏幕的感觉——反正我觉得还是有点儿差距的。菜谱是因为使用环境恶劣,烤肉的时候总不能边上放个iPad。
另外我还买过一些诸如立体书之类的玩意儿,这个电子阅读就更没法取代了。
编辑于 2015-06-14
8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15
赞同
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蔡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彷徨,只用几个瞬间来成长。
林芝凛、蹢躅屈伸、欧志康
等人赞同
什么是「取代」?蒸汽机被内燃机取代了吗?甲骨竹简被纸张取代了吗?木材被煤炭石油天然气取代了吗?如果「取代」指完全代替,那么纸质书不会被电子书取代。如果「取代」指占有了主要地位,那么纸质书肯定会被电子书取代。那怎么定义「取代…
显示全部
什么是「取代」?
蒸汽机被内燃机取代了吗?
甲骨竹简被纸张取代了吗?
木材被煤炭石油天然气取代了吗?
如果「取代」指完全代替,那么纸质书不会被电子书取代。
如果「取代」指占有了主要地位,那么纸质书肯定会被电子书取代。
那怎么定义「取代」的的意思呢?百度百科里这样说: 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而占有其位置。
按这说法,说了等于没说。
刘备给诸葛亮说,我儿子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取而代之」之后不代表刘禅就得从这个世界消失,所以我觉得把「取代」理解为取代其地位更合适。
现在明白了「取代」的定义,应该就明白了吧。
如今,我们接收的信息有多少是来自数码设备,来自网络,又有多少来自以纸张做媒介的书本呢?
电子书的概念不能再仅限于将文学和工具类书的内容电子化后的书,我们现在从微博看得新闻,专栏,从微信公账号的文章等等都应该看作是广泛意义上的电纸书,从这个角度说,信息爆炸的今天,电纸书已经取代纸质书。
再说文学和工具类书籍,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支持我的结论,但我猜测随着利益分配方式越来越完善,电子书会很快取代纸质书,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下,速度可能是惊人的。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是因为石头用完了吗?不是,是因为创意、创新、科技发现了制造了新的东西取代了原来占主要地位的东西——石头。
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会是以纸质书的消失为结局吗?不会,纸质书会出现在博物馆。
编辑于 2015-06-26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知乎用户,有事业心的文艺青年
林芝凛、墨者无畏、鲁广洋
等人赞同
大部分会,并不会完全取代。书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展示内容的方式。在内容方面,电子书足以取代传统实体书,甚至超越了纸质书,比如Apple弄的那个什么iBook Author,可以在书里添加音频、视频、动画注解。在做笔记这方面,电子书跟纸质书不分上下。传统的…
显示全部
大部分会,并不会完全取代。
书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展示内容的方式。在内容方面,电子书足以取代传统实体书,甚至超越了纸质书,比如Apple弄的那个什么iBook Author,可以在书里添加音频、视频、动画注解。
在做笔记这方面,电子书跟纸质书不分上下。传统的笔记,都是写在纸上,如果使用铅笔,可以反复涂改,但记录在纸上的笔记,很难编辑修改。比如说,如果想把好几篇笔记整理在一起,那就只能重新抄一份新的笔记;再比如说,用纸笔画了一个思维导图,想将其转化为列表,也只能重写。还有就是色彩受到限制,笔记里想要用什么颜色,就要买什么颜色的笔。电子书胜在复制粘贴方便,排版方便,颜色不受限制,而且可以共享,使用云服务即可随时查看,输入速度也快一些(打字比写字快),但格式不够灵活(画导图要一个程序、做表格要一个程序、画图要一个程序、写数学公式、化学式就更痛苦了……)。
重量、携带性方面,电子书基本上赢了。
全文搜索关键字,电子书的优势非常明显。不过在跳跃性翻阅的时候,电子书不像纸质书那样,可以乱翻。拿起一本书随便翻阅的那种休闲的感觉,电子书取代不了呃。还有,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常读到一句话,需要返回前面的内容查询,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用手指做书签,翻来翻去既方便又直观。目前的阅读器取代不了这种体验的说,很多时候只能跳一次,然后就lost了,如果放书签,又会跟其它的书签(比如纸质书的折角)混淆。以后阅读器应该会添加多种书签类型,分成什么折角书签、手指书签之类的,方便区分的。
内容的质感,这算是电子书的短板吧。有些书,只有配上订制的纸张、字体和排版,读起来才有感觉。但电子书的排版、字体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是很多用户喜欢让阅读器重新排版,也因此有的时候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比不上读纸质书。(现在的市场对电子书的质量还没有很好的规范,比如http://Amazon.com卖的"A Song of Ice and Fire",打一颗星的全部是投诉Kindle version烂透了。这些一星评论活生生地把这套书的总评论降为4星……)
页面大小。在这方面电子书算是输了。电子书的页面大小,取决于阅读器的屏幕大小。但每个人手里拥有的设备有限,很难体验完整的阅读体验。比如杂志,ipad的屏幕比实体杂志的要小,想要看大图只能外接一个可竖屏的显示器来阅读。更别提图册类的书籍了,比如建筑类的图册,无论如何都要买实体的,那种印刷质量、纸张尺寸,目前市面上没有电子产品做的到。
最后就是阅读发烧友的坚持了。一些真心喜欢的书,很多人还是愿意买一本实体书收藏的。有些高质量的书,卖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包装、图片、甚至一个附赠书签也别出心裁。
作者:pomodo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79435/answer/3713470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样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