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时期最常使用的兵器是什么?

2025-05-23 18:07: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北齐常用的武器:枪、刀、匕首、盾、铠甲。

北齐时期发展了晋代创造的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衍生知识点——中国古代冷兵器:
剑: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又称直兵。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唐代已经不把剑作为实战兵器了。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军队中剑也只是用做装饰或领导地位的象征,但不同的是,诸如武侠小说里频繁提到的一样剑在民间的使用很广泛,尤其应该提到的是道教的“七星”剑,“挂符斩妖”剑等,道教的剑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枪:枪是一种在长柄上装有锐利尖头的兵器。枪的别名叫“肩二”。枪的种类很多。宋代有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等。清代有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枪以宋,明两代最为盛行,创造了样式繁多,用途各异的枪,广泛运用于步兵和骑兵。

矛: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斧(钺):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斧的用法有:挑,拦,架,格,砍,抹,刺等。远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种捕猎之用。

戟: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戟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兵器,它多用于战车上使用,最为盛行的时期是西汉魏晋。《三国志。吴志》:“吕布手使方天画戟……”晋以后,戟逐渐的淘汰出战争的舞台,到了唐代,戟已被用为仪仗器物。戟按式样和大小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锋,援,胡,内,搪五个部分组成。《释名。释兵》:“戟有三锋两刃,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其援长七寸半,三锋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与柄长一丈六尺。”《周礼。考工记》:“戟,广有半寸,内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冲铲,回砍,横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横砍,截割等;用内之法有反别,平钩,钉壁,翻刺等;用锋之法有通击,挑击,直劈等。

刀: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中国古代刀的出现,原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主要以石刀为主,另有骨刀。在甘肃东乡马家窑发现了距今5000年现存最早的青铜刀。商代铜刀开始渐多,一般刀身较小,有直柄刀,兽首刀,长刀等。商末至西周刀的形制仍没太大变化,但在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地区兽首刀极为流行,有大量实物出土,青铜冶铸技术及制造工艺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时期刀有了长足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为环首刀(也称环柄刀),一般为钢铁制造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窄呈圆环状,刀形细长。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为一米左右。环首刀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期。汉代另外还有阮家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北齐时期发展了晋代创造的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隋唐时期军队中大量使用横刀和陌刀,并配有双附耳的刀鞘。横刀也称佩刀,短柄。陌刀也称拍刀,为长柄两刃刀,长约三米,主要流行于盛唐。北宋开始出现,以后各代一直沿用的手刀,刀身及刃部较宽,刀头上翘,刀柄有护手。另外在宋《武经总要》中还介绍了掉刀,掩月刀,戟刀等多种刀型。火器的出现使刀在战争中的威力也逐渐减弱,因此宋以后用于实战的刀,开始日趋减少。明清时期腰刀已不作为有效的进攻武器,除骑兵部分使用外,还被用作防身和权力等级的象征。

匕首:一种短小似剑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长20-30厘米,有单刃和双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从古至今一直是军队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弩: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

弓箭:中国古代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是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战车: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盾: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的手持防护兵器。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材料为皮革、木材、藤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

铠甲:中国古代军队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兵器。由3部分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缩,便于作战。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制造,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可以用效地防御青铜和铁制兵器的攻击。

回答2:

北齐时期中国早已使用铁器了,而在冷兵器当中刀和剑是最常用的武器其次是矛(古代又叫枪)!冷兵器名称最常见的有18种之多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链、铄、棒和拐子、流星等名称,而其中以刀、剑闻名枪和棒(棍)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