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
苏州河,旧称吴淞江,绵延125公里,犹如一条玉带,将太湖与上海连接起来。自从上海开埠以后,曾在东段的苏州河上,先后架设了10余座各式桥梁,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早架设的桥梁,就是外白渡桥。外白渡桥的前身叫韦尔斯桥,在此之前,苏州河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座简易桥梁,南北交通主要靠渡船来连接的。
随着苏州河两岸英美租界的开辟,人口的增多,迫切需要在苏州河上架设桥梁,以便利南北交通。有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联络了英商宝顺洋行大班韦勃、兆丰洋行大班霍格等12个股董,发起组织“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耗资1.2万银元,于1856年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 处,建成了一座横跨苏州河的木桥,取名为“韦尔斯桥”,桥长450英尺,宽23英尺,桥中间设有一座吊桥,遇有大船过往时,须拉起活板。这时的韦尔斯桥还不是白渡桥,凡是过桥的中国人均要留下“买路钱”—过桥税。
1873年由工部局出面,又在此附近建了一座木桥。因桥在外滩公园旁,故定名为“公园桥”,俗称外摆渡桥,又因此时中国人过桥不再交钱,可以白渡苏州 河,又称“白渡桥”。
1907年,外白渡桥改建成今天的钢桁梁结构下承式桥,载重20吨,桥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 米,两侧各有一条3.6米宽的人行道,从此,大大改善了外滩中山东一路至大名路的交通状况。
与外白渡桥毗邻的是乍浦路桥。上海开埠后,传教士文惠廉曾经在苏州河上建起一座浮桥。1873年工部局将浮桥改建为木桥,称为“里摆(白)渡桥”、“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1927年又改建为长72米、宽17.7米的3孔钢筋混凝土桥,载重量10吨。
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三摆渡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
福建路桥又称作老闸桥,因此地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在此建起一座木桥,就叫老闸桥,直到1962年方才拆除,如今的桥则是1968年建成的。与老闸桥相对应的是新闸桥,一座载重量仅3吨的钢架步行桥。
今天许多人不知道恒丰路桥原来叫舢板厂新桥,当初,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以后几经改建才变成今天的样子。
老上海一定记得在苏州河上有一座连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的六孔木桥—盆汤弄桥,50年代因其陈旧而被拆除。
除了上述桥梁外,苏州河上还有以垃圾来冠名的桥梁--新、老垃圾桥。老垃圾桥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桥”。新垃圾路比老垃圾桥更出名,是今天的西藏路桥,也称泥城桥。
苏州桥上还有一条专为架设自来水管道的桥,人称“自来水桥”。
此外,苏州河上还有四川路桥、乌镇路桥、造币厂桥(江宁路桥)、三官堂桥……其中除了乌镇路桥、恒丰路桥、造币厂桥、三官堂桥分别建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外,余多建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桥或以路名,或以地名命名,虽建材各异,大小有别,规格不一,但无疑均便利了苏州河两岸间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勾通了现实与历史,它们与苏州河融为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