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乡龙首山是最美的风景了。
遐迩闻名的龙首山,西窥城廓,东枕柴河,蜿蜒起伏十余里,纵贯银州南北,状若巨龙欲飞。这里春季,山花竞相开放,郁香醉人;盛夏绿草如茵,百鸟啼鸣;金秋松柏苍劲,红叶满山;隆冬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四季秀美的自然景色与山中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使整个龙首山风景区到处充满诗情画意。
从山的北面即龙首方向沿着一条青砖铺的小路上山,逶迤前行首先看到的是慈清寺,慈清寺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那里有几位尼姑住持着,香火很旺盛经常有人来这里敬香祈祷,据说很灵验的。整个寺由正殿、东西配殿和醉翁楼组成一个四合院。正殿内有如来、观音等塑像,西侧一间正房是三清观,里面有玉清无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塑像。醉翁楼是古时当地官绅们饮酒、赏景的地方。三十年代,慈清寺住持曾在日本取回大藏经一套藏于此楼,故也称为藏经阁。站在慈清寺内向东北方向眺望,视野所及之处茫茫的原野上一条冰封雪冻的柴河似一条洁白的哈达一望无际,远处浩渺的山峰连绵起伏也是银装素裹。仰望碧蓝的天空中几只小鸟在头顶上盘旋。
距慈清寺不远处是秀峰塔,秀峰塔每面各有一尊砖雕佛像和一个大字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阵风吹过悬挂于八角宝塔上的数个小铃铛发出叮叮咚咚的清脆的响声。塔的后面是洗心亭,亭内的龟驮石碑上记述了建筑秀峰塔和洗心亭的史实。亭内的横梁上彩绘了龙山景区的秀姿。亭柱上一幅对联这样写道"此地风光原秀美,出水泉水总澄清”,与之相呼应的还有滴翠亭。顺着山路向南走是七十年代建的魁星楼,与魁星楼遥遥相对的是三角亭。亭内的石碑上记述的是红楼梦的续作者高鹗的简介及著名的手指画巨匠高其佩的生平。
在龙首山的中部是去年刚刚改建完工的八景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镌刻总理诗词的石碑“大江歌罢掉头东,遂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筹蹈海亦英雄。”广场上的游人很多,有的人在看有关八大景观的壁画和诗,有的人在散步聊天,还有的三三两两聚一起围着石桌玩牌。在八景长廊下方一很宽阔的平台上有十几位老人在吹拉弹唱,自娱自乐。
经过星桥继续往南走在接近山尾的地方是八十年代建起的四望阁,顾名思义爬上四望阁可以纵观整个城市的全景。在山尾部矗立着驻跸塔及九十年代初立起来的一块约两米多高的大石头,石头上镌刻着清康熙皇帝东巡时路经此地曾留下的“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的赞美诗句。塔下是人工修建的石林人们叫它驻跸园,驻跸园的东侧是人民公园,那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场。一道彩虹桥将龙尾山与公路另一面的山脉连接在一起。
龙首山的植被保护的很好,树的种类很多,尤其是杏树生长于山上的各个角落,待到每年的四月中下旬满山遍野的杏花怒放蔚为壮观,六月上旬左右丁香花香飘四溢,在整个山谷的上空蔓延。金秋十月火红的枫树把龙首山装点的绚丽多彩。现在的龙首山已是白雪皑皑,高大的松树枝上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正如陈毅诗中写到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龙首山。
我家那的啊 但是去的少啊
借助赵本山的谐趣,铁岭成了全国闻名的大城市、旅游胜地。三十年前因工作关系,经常到铁岭开会、学习,却也没有好好游览过一次,刚巧这个假日安排较多,不能到远处去,就把铁岭做为了驾车游的目的地。
铁岭与沈阳相邻,距离只有七十公里。借来的福特Focus动力性确实不错,可惜现在交通管制较紧,没敢超速。不到一个小时,车已进入铁岭市区~铁岭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时的渤海国,已有1300余年历史,当时称富州。到公元917年,辽太祖在此地冶炼银子,故将富州改为银州;明朝时,在银州设铁岭卫;清朝康熙年间改置铁岭县。 龙首山是铁岭古老而文明的象征。龙首山位于铁岭市区内,是辽北的游览胜地。它东临柴水,西望辽河,由龙首、龙尾诸峰相连组成,状若飞龙,起伏蜿蜒十余里,被称为铁岭的天然屏障,在龙首山上有许多古代建筑。
相比之下,北方的山水比较粗旷平淡,缺乏江南那种灵动,那种纤巧,北方的古建也比较粗陋简朴,缺乏南方那种奢华,那种精妙,大概因为气候恶劣、经济落后的关系~
龙首山山门,匾额上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龙首千秋”。东侧是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王堃骋题写的“龙首山”石碑。
我们顺着环行路向龙首进发,按照旅游图的指点从秀峰塔开始,一路看下去~
秀峰塔坐落在龙首,与坐落在龙尾的驻跸塔遥遥相望。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塔为九级实心八角密檐式佛塔,塔高16.4米。每面各有浮雕佛象一尊及一个大字,八面合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级塔檐八角处各有一个兽头和一个风铃,全塔上下共有72个风铃。阵风吹过,叮咚作响,优美动听。
洗心亭位于秀峰塔的东侧,临崖危峻。六角密檐式建筑,彩绘画染明油鲜艳。始建于民国初年。亭内有鼍龙驮石碑,下刻碑文记叙着秀峰塔和洗心亭的史实。亭上的槛联:“此地风光原秀美,出门泉水总澄清”。
登亭俯瞰,四野翻绿浪,柴河呈碧波。
慈清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原名秀峰寺,明代重修,清代更名为慈清寺,沿袭至今。慈清寺古朴典雅,环境清幽。整个寺由正殿,东西配殿组成双重四合院。殿内有“如来,观音,托塔李天王,韦驮和十八罗汉”等29尊塑像。西侧一间正房是三清观,里面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塑像。其两廓壁上都镶有历代名人的题记。如《补修浮屠记》,《慈清寺藏经楼记》等。慈清寺为硬山式木结构,屋脊为龙背插剑,背坡走兽。院中有一株历经500余年的古松,院心青砖铺地,门前两侧有石狮和碑亭各一座。慈清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辽北四大名胜之一。
龙腰处还有一座凌空飞架的星桥,山上曲径通幽,连接着多种风格的亭台楼阁,诸如滴翠亭、洗心亭、宿云亭、稻香亭、六角攒尖亭,入亭东眺,柴河山出,绿波涌动。
高鹗诗碑亭:高鄂——铁岭人,清乾隆、嘉庆年间曾任阁中书职,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碑亭选其诗一首:“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中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
高其佩诗碑亭:高其佩——铁岭人,中国指画创始人,以大量指画作品闻名于清康熙、雍正年间。碑亭选其亲笔指头画诗:“天设精良自有意,山开怀抱其无心,等闲未许任轻到,不独知音在一琴”。高其佩诗碑亭、高鹗诗碑亭等。
八景亭位于龙首山中部,因绘有铁岭八景图(龙首寻秋、柴河晚渡、白塔横云、鸳湖泛月、红崖积雪、蓬渡风帆、帽峰云树、山廓朝烟)而得名,此亭高大壮观,造型优美。
魁星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54),后毁。1982年、1999年两次重修,楼内有“八仙过海”和“琴棋书画”等彩绘图画。绿荫环绕着它,花墙紧簇着它,那精巧的四角飞檐,图案别致的四格窗棂,都独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
周总理少年时曾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书,据说这龙首山是他人生登过的第一座山。城内的银岗书院立有他的塑像,山上立了一座诗碑。
四望阁位于龙山顶峰,登上四望阁,西看银州,东望柴河,脚下烟村掩映,天际层峦叠嶂。
驻跸塔位于龙尾山南部陡峭的山峰之上,为青砖结构的九级空心八角密檐式佛塔,相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建,原名无考。后因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圣祖康熙皇帝东巡途经铁岭并登上龙山于此驻跸,从此得名。
塔旁有驻跸亭,塔下有康熙诗碑,上面刻有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聂成文题写的康熙皇帝当年所作的《铁岭》一诗:“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 正值春初,山上绿草如茵,桃杏芬芳,争奇斗艳,更添诗情画意。据说龙首之秋景致更美,天高气爽,霜林丹红,是为“龙首寻秋”之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