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母婴网小编推荐阅读:很多爸爸妈妈聚在一起谈论自己家上幼儿园的孩子时,常常会有这样一种声音:我家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学会了向老师打小报告,说实话我挺担心的,一方面怕孩子总这样,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小伙伴的排斥;另一方面也担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该怎么办呀?其实,孩子们打小报告的内容都是一些琐事,比如谁谁上厕所不洗手呀、谁谁睡觉总乱动呀、谁谁吃饭掉米粒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孩子都看在眼里,像个小喇叭似的告诉了老师或父母。 其实,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孩子在三四岁左右开始在认知层面有了初步的发展,对于爸妈平时设定的一些规矩、规则都很敏感,他们会觉得这些规矩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乐意去遵守和监督他人。如果妈妈平时让孩子上完厕所要洗手,那么他在幼儿园里看到别的小朋友没有这样做,他就会认为这个小朋友做得不对、破坏了规则,自己肯定要说出来,所以就会产生打小报告的做法。 妈妈讲述 昨天,去幼儿园接可可时,老师跟我说,可可现在在幼儿园就像一个小“侦察兵”,眼睛紧紧地盯着别的小朋友,只要看到有小朋友做得不好,就会立即向老师来报告,一会说:“老师,小明把新新的积木推倒了。”一会又说:“老师,小瑞推人。”……每天就类似这样的事情都能报告十几二十次,老师都感到无奈了。我听了以后,也觉得挺无语的,我们也没教可可去告状呀,他怎么变得这么琐碎了呢?而且天天就盯着别的小朋友有没有犯错,那老师教的东西他还有心思去学吗? 宝宝怎么想的?宝宝:我想得到认可 3-6岁的我们正是形成规则意识的时期,比如游戏的时候不能妨碍别人、不能推人等,我们对于这些规则很是敏感,一旦有人出现打破规则的行为,我们就会立即予以关注,而且急于让能守住规则的人知道,这也就是我们喜欢向老师告状的原因。 给妈妈的建议:不要对孩子的告状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否则的话会严重挫伤孩子的正义感和规则性。 引导孩子要学会摆正心态,即使是发现别人做错了事,也要出于好心的初衷,去帮助他们进行改正。 妈妈讲述 幼儿园举行家长汇报演出,女儿班里的小朋友青青钢琴弹得不错,在回家的路上我就顺口夸了两句,女儿当时倒没说什么。可是第二天从幼儿园回来就急着跟我说:“妈妈,你昨天还夸青青呢,今天她打小朋友了,我告诉了老师,老师批评她了。”说完,还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女儿这种行为是不是嫉妒呢? 宝宝怎么想的?宝宝:我在嫉妒别人 妈妈夸奖了青青,我很是不服气,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弹钢琴吗?那我画画还很棒呢!出于嫉妒,今天一天我都紧紧地盯着青青,一旦发现她有错误,我就向老师告状,让老师狠狠地批评她,谁让妈妈昨天夸她不夸我呢? 给妈妈的建议:孩子出现这种嫉妒心理,妈妈要格外重视,要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摆正心态,用正确的方式去赢得别人的夸奖,不能让嫉妒的情绪营商蒙敝了心灵。 妈妈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当别人做错了事,他不用操心,因为老师会帮助小朋友改正错误的。而且自己不要紧盯着别人的错处不放,要学会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妈妈讲述 周末,我带着宝宝找朋友家的伟伟玩,刚开始他们俩人还玩得很开心,可是不一会儿宝宝就委屈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伟伟不给我玩他的小汽车,他还推我。”过了一会他又跑过来说:“妈妈,伟伟老是让我当坏人,他当警察,我也想当警察。”两个孩子间的小矛盾一直没断,一会来一趟,真是让人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