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公元543年,卒于公元573年,享年30岁。
高肃是其父高澄与宫中一个奴婢所生,由于出身低贱又幼年丧父,幼年的高肃境遇并不好。但他从小学文习武非常刻苦,长大后练就了一身本领,文韬武略兼备,形象出奇的俊美。传说他的容貌美丽的像纤洁的女子。为了在战斗中震慑敌人,高肃命人做了许多狰狞可怖的面具,每逢作战,他都戴鬼脸面具冲锋陷阵,极大地震撼了敌人。公元560年的三月,为了表彰兰陵王的功绩,高肃被册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兰陵王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公元564年冬天,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守城部队已经弹尽粮绝,形势岌岌可危。北齐武成帝万分焦急,急诏全国各地的军队前去解洛阳之围。北齐援军星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外,冲向将洛阳围成铁桶的北周军队。三军将士竭力拼杀突破了北周军队围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线后,再也无力向前挺进了。眼看着北周攻城军队逐步地加强攻势,洛阳城的守军心里已经绝望了。如果北周军队攻下洛阳城,转回身再来对付北齐援军的话,北齐就面临灭顶之灾了。就在这危急的关头,北齐军中一员猛将,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脸上的狰狞面具,让人看后不寒而栗。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此时的城内守军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看看将军的真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正是兰陵王高肃。守军立刻冲出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合兵一处杀向敌人,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邙山大捷后,一代名将兰陵王名声大振,被武成帝加封为尚书令,将士们也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歌舞来赞颂兰陵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尽管兰陵王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的命运。公元565年的一天,后主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然而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万念俱灰,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年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市临漳县境内)以西。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觉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