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农家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一说张继)创作的一首访问山农的六言绝句。全诗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名称
过山农家
作品别名
山家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六言绝句
作者
顾况(一作张继)
作品原文
过山农家⑴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⑵,却喜晒谷天晴。[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过山农家:一本题为“山家”,说为张继所作。过:拜访,访问。
⑵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焙:用微火烘。[2]
白话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2]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3][4]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6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0-281
[3] 顾况《过山农家》赏析.中国国学网.2007-11-19 [引用日期2012-12-06]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4-665
《 过山农家》( 赏析)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作者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前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第三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此句是山农的致歉话,是在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既写了劳动场景,又写出了山农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