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规则或要求是什么

2025-04-25 14:15:4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对联未解决平仄之问题!悟空:罢罢罢
因为包括楹联学会的专家,及文化领域的教授,也还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对联 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更无科学合理地解决平仄与词性之间产生的矛盾,也无科学依据证明平仄与音乐感有必然联系。
古人传下来的律诗对偶句,是以律加韵结合,使平仄交替起到有吟唱作用的目的;而此作用与谱曲也无关。
现今的对联 1、不须押韵,2、不吟唱,3、古韵已不再为今韵挡道。4、律和韵并不是一回事,不要搞混淆了。5、对联有很多种类型:楹联如春联、各种意境抒情联;另趣巧联、机关联等等。也有短联与长联之分,花样繁多,包罗万象,根本不是两种平仄交替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平仄与词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平仄之争,一直存在。
主张对联按平仄上下联以“马蹄”式互替,它只是一种形式之格式。说它起到有什么与“音韵”或“抑扬顿挫”的作用?是无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有规则,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①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五角星”既不是方也不是圆!“八角”、“扁豆”、“香蕉”既不是方也不是圆!难道“不方不圆”你就可以不让它存在吗?
②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那“规则”是人定的,并且《联律通则》有六相,但其中存在不足和有违逻辑的条款是可以纠正和取消的。平仄这一相(项)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也有违逻辑概念的,对用“字、词”有双重标准之嫌。如:(左右对上下。高对低。大小对老少。美对丑,好对坏。东对西。内对外。善对恶、等等,不可胜数);南对北可以,而东对西却不行?冬对夏可以,而春对秋却不行?!这是什么‘神’逻辑?!“东方红、太阳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这都是经典的歌曲,怎么就不能成为音律美了??按照‘平仄论’这是三平尾+三平尾!是大忌+大忌?!全平律+‘不规则’律!是更大的‘大忌’?!因为‘这音律不美!没有交替铿锵!’,不行!?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如果你说:可以换字、换词,那么正是“双重标准”。正因为规则有瑕疵,所以,要忌这忌那掩盖漏洞!温室里的婴儿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曝晒,所以要“忌”的条款就多了;健壮的成人要“忌”的就少得多。就是这个道理。不去认真研究此‘相’,有与“自然词”相悖的矛盾、与科学实践不相符的标准‘规则’去执行,是不可取的。不能有问题也不改正。尊重科学知识就得认真去研究,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
按《联律通则》运用词性相同或相当、意思为正好相反、相对的自然“字、词”,你偏偏要让换?你不去质疑“联律通则”有问题,反而强行让人盲从,你还要懂一点科学与逻辑概念不?所以,联律通则应该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才行,才能长久传承。这一‘相’(项 ) 平仄有无皆可。
主张出句就是所谓的‘联句’才行?这也是片面的。出句可以是“联”,也可以是“句”。
对联并不应是单单以上下联句一定要相关才是对联!也并不是一定要上句是联句的形式才行。对联是一对,而不是一句的关系。对联可以包括所有对偶!包括上下不相干的无情对!对联应该打破上下必须是所谓的有联系的才是对联。得分清它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区分它对句该不该‘联’。有的内容必须要上下联结合后,甚至得加横批后才能作为对偶联!它可以把无情对包括进来。一副对联你认为它没有联系,别人可能认为它有联系。它只是人为设想而已。因为对联内容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能只按一种想法就把其它的排在外。
说对联 就别去扯古“韵”、今“韵”了!因为对联无须押韵!更不要去扯有的“字”古今平仄兼有的,把韵与平仄字连在一起的古今之说,能证明它与词性的矛盾吗?不能。
改为以: 1、单字、单词、词组、短语、成语、短句之落字脚为节奏点。
其句子结构上下联须一致;即词性一致(相同或相当)。句型一致。
2、上联可用标点符号:(,;?!),中间分句可用:(,、)。
3、下联根据上联对句后使用恰当的标点符号。
4、如上联为(单句),可用可不用标点符号;但下联必须用标点符号。(以分清上下联)。
以更加科学、逻辑合理的规则来传承国粹,方显我中华民族的智慧!
注明:此贴不针对任何人,只针对《联律通则》中的瑕疵 问题。
取消‘平仄论’,只按节奏点: 上下联 单字、单词、词组、短语、成语、短句,全都按照上下联节奏点一致、词性一致(词类属性相同或相当)、结构一致、整体句型一致。就可解决不符合科学理论的‘规则’(平仄与词性之间的矛盾)。@中国文联,@中国楹联学会。#(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玫瑰)
例: ① 二月河开凌解放,
按马蹄(律),出句就出律了。
按自然词节奏点,出句不存在出律问题。
二月 河开 凌解 放;(不符合词意)
二月河 开凌 解放; (不符合平仄)
二月河 开 凌解放;(符合词意、符合节奏点)
所以‘平仄论’经不起实践检验。(不可胜数)
① 二月河 开 凌解放,
① 七夕日 出 花奔驰。
② 二月河 开凌 解放,
② 七夕日 出轨 奔驰。
提笔写对联,机巧意方全;
取琴弹平仄,精灵心不闲。

回答2: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一句(或二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
二,词语、节奏规则:
对联的上下联有“词语、语义节奏对应一致的”,也有“词语、语义节奏完全不对应一致的。”
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和相对决定,但语意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意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也可以不同;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语意节奏也可以允许不同;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意节奏相对的对联。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美。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
三,词性相对规则: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词(词组)与非词(词组)相对时,要严谨到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这叫做“字面相对”。
(2),由于词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在词性相同时,还须比较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词性与词的结构无关,因而词的结构不是对仗合格的参照物。
(3)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合掌”是指联语的对偶意义相同。“合掌”是因为对同一(同类)事物的描写面雷同造成的。对不同事物的描写如果选择的描写面相同,称为正对(事异义同),正对也是要尽量被免的。
(4),对联按名词的门类相对,掌握宽严,分为工对、邻对和宽对。此项分类与句型无关。对联(楹联、春联、喜联、挽联)原则上须用工对(但也允许有突破)。诗联在要求上低于对联。
(5)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
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定语+中心语
主谓 述宾
中心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是修饰成分。
主语和谓语相对待,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和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可以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
中心语与中心语相对时,词性要求从严,附加语与附加语相对时词性要求可宽。
句型不相同的句子造对偶句时,词性要求从严,即附加语的词性要与相对应的中心语的词性相同。
四,例外条款:
(1) “借对”及“诗、酒;人、物;金、石…等对立语相对”视为工对。
(2)动词“无”与副词“不”被认为是工对,因而“无”字后面的名词与“不”字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被认可。
(3)代名词“之”视为虚词。
(4)介词虽属虚词,可与属实词的动词相对、也可与副词相对。
(5)疑问代词、前缀“自”与副词视为可对。
五,另类对联规则:我们把满足以上四条规则的对联称之为正类对联。下面的几种对联,我们称之为另类对联。“正类”与“另类”是相待的,没有“正类”,也就没有“另类”,反之亦然。
(一),限制性定语与描写性定语实行通对原则的对联。
(二),副词(通常只能做状语)与动词和形容词的对仗从状语位置放宽到动词和形容词担当句子述语时的对联。
(三),在名词与名词相对中,其中一些名词的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互不同的对联。
(四),造句中因省略和倒置而形成的动词与形容词相对的对联。处在副词和形容词后的后缀和助词与动词相对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