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位于西非东南部,尼日尔河中下游。土地面积92.38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包括撂荒的土地)6000多万公顷,土地资源丰富多样。气候类型由热带雨林气候,往北经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总体高温多雨,热量资源和光照资源较充足。降水量丰富,东南部降水量为3200毫米,西北部年降雨量约为500毫米。全国地带性分异较明显。尼日利亚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较多,尼日尔河是尼日利亚最大的水系。全国水资源总量313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35亿立方米,地下水595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估计950万千瓦。尼日利亚人口约1.37亿,是非洲的第一人口大国。与农业有关的家庭比例为:种植业94%,畜牧业70%,渔业2%,林业1%。农业发展条件较优越。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历史悠久,发展历程曲折独立以前的尼日利亚受英国殖民经济的深远影响,农业由单纯的食物生产转向面向世界市场的经济作物生产;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尼日利亚已经形成明显的可可、棕榈、花生和棉花等专业农业地理区。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出口花生、棕榈和可可三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0%。农业结构单一畸形发展,小农经济,生产技术落后。独立以后的十多年,农业发展缓慢。1960年,尼日利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64%,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85%。农业经历了短期繁荣后,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倒退的状态。据世界银行统计,农业产值平均每年下降0.4%。到70年代初,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下降至44%。土地分配、利用的不合理,给农业发展带来了障碍。农业生产方式、工具相对落后,大部分的地区农田还实行休耕制,少数地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式。
尼日利亚原为农业国,全国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0%左右,粮食作物主要为高粱、水稻、木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可可、油棕、橡胶、花生、棉花。但粮食不能自给,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工业和采矿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石油生产为主。石油、天然气开采是国民经济支柱。是非洲第一、世界第11大产油国,2007年日产原油214万桶。制造业仍以小规模为主,纺织品为主要制成品,服务业、商业和运输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尼日利亚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80年代后随着国际市场油价下跌,尼日利亚经济陷入困境。1995年起,政府对经济进行整顿,取得一定成效。奥巴桑乔上台后,积极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限制举借新债,大力扶持农业。
人口1,2亿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之一。尼原为农业国。七十年代起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农业日渐萎缩。资源丰富。已探明有30多种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锡、煤、石灰石等。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270亿桶,居世界第九位,以目前开采速度可再开采30年。尼日利亚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3.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和非洲第一位,目前已开发量仅占总储量的12%,为改变本国经济对石油工业的过多依赖,尼政府已实施天然气开发战略,大力开发国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达到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煤储量约27.5亿吨,为西非唯一产煤国。森林覆盖率为17%。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