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雁门关的由来,全长多少

2025-05-19 19:07:4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雁门”名称的由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大约在汉武帝初年已置关,以防匈奴。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重新建关,就称雁门关。其时是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时称西陉关,后复名雁门关(另说雁门关由其西侧的西陉上同名关迁此)。历经各代迄乎明初,这关已倾颓殆尽。明洪武七年(1374)在旧址上重建关城,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亦称“外三关”(与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长城“内三关”相对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势力侵扰。经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以后大概再未有修建。
  雁门关关城踞于雁门山雁门之口,距山西省代县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长1公里余,墙高2丈(约合今4米余)。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古时防备十分严密。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00米,有三座城门。现存城墙尚完好。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北门外又筑有北关,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钩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回答2: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雁门关高踞雁门山上,为“天下九塞”之首(《舆图志》“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的东面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西面连接宁武关和偏关,均为明长城(内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战国末年,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设置雁门郡,命李牧常驻以防匈奴的进攻。南北朝时西陉关为“北庭三关”之一。唐代设立了关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时,雁门关逐渐废弃,关城被毁。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享修复了古西陉关,又在关址以东5公里处新筑了关城。此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和清同治六年(1867年)都对关城和附近的长城段进行过较大的修整。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时,李世民献策用疑兵之计退去了突厥军队。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贵族李克用攻克雁门关,奠定了后唐的基业。宋朝时,杨业和杨延昭父子都曾镇守此关,与辽军展开多次鏖战。